第177章 先安内
天佑历2年7月,一朝天子一朝臣。宣冲开始对浱州外的势力进行排位。
关于东华郡,既然投了投名状,那幺就是嫡系;宣冲将东华郡大营中都督李兆的一千多部曲,全部收入麾下,正规化改编,纳入编制。
且将李兆和其家族后人收入自己士官团队中,进行必要培训考核;同时对他推荐而来的二十多位幕僚也都收入政务厅,进行规章制度整训。
在某些人看来,宣冲这样直接插手李兆麾下人事,等同于夺权。
这些外行们是那些昌城那帮世家们,在茶余饭后兴致勃勃的揣测「李兆一定后悔朝着武小雀投效了;届时李兆来投,自己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这些在昌城中享受婢女和奴婢伺候的「贤良」们面对宣冲的新体系,已经是「见识短浅」的乡巴佬了。不晓得宣冲这台统治机器的运转情况。
宣冲并没有把李兆的人调出东华郡,这给李兆明确信号:他未来还是东华郡内的主事,只是其内部体制要和宣冲这边对接。
宣冲派给李兆的那些政务特派人员,不是夺李兆权的,而是督导李兆和其手下,如何把整个东华郡的权力给抓在手中,如何给昌城那帮酒囊饭袋们一个落幕式。
对于宣冲来说,自己未来要以东华郡为跳板,蚕食棘州势力;还得要靠东华郡这些本地人,才能逐步抓住军政和地方控制。
李兆和自己臣属在自己府邸中等待宣冲派来的特派员。随后特派员们开始和他的臣属进行体系对接。
宣冲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在李兆接受范围内!李兆要保住自己在东华郡的心血,宣冲给他保住了。
而他在本地人脉,宣冲也没动。至于他和他属下的子嗣们,要朝着自己圈子内高层爬,自己的功劳簿上也都给其预留位置。
他失去的呢?是一些人心,毕竟他在军事和民政上的人,在接受宣冲那一套体系后,会更看重宣冲这一套名分赏罚!因而李兆不能在东华江北岸那个大营中一言堂了。
当然,他就是一言堂也搞不定眼下东华郡的烂摊子。
武小雀当年可是让东华郡南边昌城各个巨头不敢说话,而李兆自己现在是做不到的。但是作为武飞(宣冲)的嫡系,有了靠山,损失自己团队内的权力,换来的可是对东华郡的发号施令。
这就是英雄来投的「逻辑」,用自己团体的「小权利」换取大团体赋予自己对外的「大权力」。
宣冲向来是遵循「权力公式兑换」,来宣冲这一定是有的赚。
李兆这里是一个样板!是宣冲处理这些武撼峦外放在外的诸侯们的模版。
作为主公,必须要对这些外放的封疆大吏进行分权;否则没好处谁来跟着你混?但是,要分权,却不能完全让他们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就犯了这个错误,语文课本上描写不到半年「甲士数万,战车数百」。学生时代的宣冲想听一下后来发生了什幺?后来没了。
宣冲:这幺多兵,哪怕是打水漂战败了,也应该是一场赫赫有名的大战役。
宣冲当年以为教科书简略,但后来知道,陈胜吴广直接把部下们分封了,四面出击。而这些被他分封出去的兵马不听他号令,最终遇到章邯派来的镇压部队时,陈胜顶不住,他外派的那些起义军则是在各自地盘上「理性旁观」。
宣冲现在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自己和外放臣子们的关系。
宣冲对于武撼峦外放在各地的这些旧臣们的态度:「给资源,保留人脉,照顾子嗣」。
但是最终,地方财政、涉及到县体系以上的官僚任免,全部都是由自己来控制。
有人说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老子压制,李世民掌握的中书令不能任免六品以上官僚。但李渊这个老废物在李家打天下过程中提拔的高级官僚,没有一个是从基层干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