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泰不止一次指着自己说:
「赵大,别看你拳脚了得,但上了战场又有何用?战阵之艺在于弓马骑射,大槊铁矛,我李师泰不是自吹,我披三层甲、乘千斤马,纵马驰奔,那是千军避易。而我忠武军中,如李师泰者?车载斗量!」
不得不说,当日李师泰的这番话对赵怀安的影响很大。
在没上战场,没亲自领兵,没和精锐武士打过,赵怀安是一直以为精兵都能练出来的,就好像日后的戚继光不就从零开始练出了精兵吗?
可从战场走过几遭后,他就明白这想法是大错特错。
有些地方的兵不行就是不行,不是说他们没有勇者,而是这些人没有习武的传统,刀矛上的武艺最是吃时间,没有长年累月的打磨,你是练不出来的。
一开始赵怀安也想过,按照以前自己在网络上看到的,就是拉一帮农民每天去练长矛,然后就能成一支精兵了。
可到了咱这大唐,赵怀安接触了真实的战争,才知道这种文人眼里的练兵是多可笑。
诸多兵种中,步槊兵的训练周期的确是最短的,但也最没用。
因为他只能作为扛线的消耗品,一支只能列阵才能战斗的步槊兵,离开军阵后,战场生存能力几乎为零。
可大多数时候,以密集军阵对阵只会出现在战场的开始阶段,因为一旦两支步阵开始焦灼对线,彼此军中真正的精锐,也就是刀盾手、披甲士就会出动陷阵。
以牌盾、铁铠为主体的刀盾手们,直接可以顶着步槊的砸击冲入方阵。
如此,缺乏短兵作战能力的步槊手,只能崩溃。
所以一支具备战场生存能力的部队,必然是一支多兵种部队、以排槊、弓弩、刀盾、骑兵混合的部队。
而我唐就是如此编组军队的,也就是所谓的「花队」。
可要组建多兵种部队,步槊手从来不是问题,而是其他几个兵种。
弓弩手中,弩手的训练周期最短,可他们装填速度慢,临阵一般不过三轮。
但一个技艺精熟的弓手,却可以一分钟射出十箭,二者的火力密度是完全不能比的。
可一名成熟的弓手,差不多需要两年以上才能练出,如果只靠军队自己来培养的话,任何一支军队都负担不起这个培养周期。
所以,军中的弓手在入军前,就是用弓好手了!
而一个农民,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伺候庄稼,能有多长时间练习弓术呢?
以前我唐府兵还没崩坏时,还有鹰扬府组织农民在农闲时练习操练,但现在?这些乡夫农兵只能作为一群炮灰!
此外如牌盾兵、骑士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就是藩镇武士的典型兵种,拿着藩镇幕府发的钱粮,终日脱产只在打磨武艺。
可也正是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十年苦功,才有战场上杀人如割草的一刻钟。
而那些匆匆练个一年半载的刀盾、骑士,和这些精锐武士一对阵,必是十死无生!
所以赵怀安就是从那个时候明白了,精兵、精锐武士从来都是稀缺资源,不是地上的庄稼,收了一茬还有一茬。
本来赵怀安知道归知道,但也不觉得有什幺紧迫的,毕竟世道再乱,有他手里的保义都,去哪里都混得下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竟然是唐末,而且正是王仙芝、黄巢起势的时候,而且后面还有开创了五代十国的唐末群雄,那保义都这点兵力就不够了。
可要扩兵,在西川招募只会浪费钱粮,而且一旦真的在这里落了脚了,他赵怀安迟早要被中原崛起的诸侯暴打。
川蜀地利是绝险,可千百年间却从来没有庇护住任何一支蜀地势力,毫无例外。
所以必须要跳出去,而且要跳到出精兵的地方,如此他才能积累出足够的军事力量,然后与日后的天下群雄相抗衡。
而精兵之地无非就是那些地方,除了淮西,几乎都是北方的。
他赵怀安和麾下的保义都,九成九都是来自江淮、中原的武人,到了北方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所以赵怀安就相好了淮西这片地方,这里有精兵、有武士、有战马、更有淮水之利,供应物资,实乃创业的好地方。
更不用说他赵怀安还是寿州人,这寿州就在淮西的光州的旁边,附近又是濠州、庐州这些出豪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