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就是赵怀安和一众幕僚们商量好的略定光州大山的整体策略,即两个点,一条线,沿途二十片,彻底将大别山北麓控制住。
但筑造所堡也不是画地图,赵怀安为何要亲自跑,就是因为这些选址很重要。
按照谁控制了交通线谁就控制了地区这一思路,赵怀安修建所堡的思路也是如此,在山川险易,关津亭堠,舟车漕运这些地方修建所堡。
而且越是此地山棚枭悍的,就越是要修建所堡,控制这些情况特殊之地。
再从屯垦的角度开发,所堡选址要建立在大大小小的河谷坝子上,这样坡为所堡,下为屯田,周为溪水,满足种田和日常用水需求。
然后再以这些屯堡为核心辐射出去,设置驿、哨。
驿为驿站,全部临潢水而建。
因为有些地方的堡所由于最佳屯垦位置在稍微里面的山谷,所以日常讯息交通就靠这些驿站传递。
而哨就是岗哨,是各个堡所设置在大山深处的岗哨,专门用以传讯、警备、瞭望之用。
一旦山内骚然,这些岗哨就能察觉到,并迅速传回后方山谷的堡所,好及时准备。
可以说这些岗哨就是交通线的末梢,帮助幕府的统治力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
赵怀安确实是个画圈高手。
他用两个都的衙军作为内圈控制住外围的二十个都所,然后每个都所又作为一个圈,控制外线的岗哨,而这些岗哨又作为深入大山里的排头兵,直接和野山棚接触。
这就是六百人控制住六千户,六千户控制住了,就能延伸控制深山无数。
对此,赵怀安对他这项制度非常满意,自觉在他这一代能有效运转,至于几代之后?要不废弃要不就需要重构了。
编完都,选完都堡,剩下就是这个制度最核心的一环,那就是每个所的正副都指挥们以及法司的人选。
……
任何制度落实到最后就是看人,人选对了,制度就对了。
那用什幺人呢?就和赵怀安现阶段的目标有关系。
他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彻底安抚住大别山,将生活在山内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山棚纳入贸易网络中。
所以这个阶段,他需要这些本地山棚的帮助,也只能依赖他们,因为他们才熟悉地方的网络和人情。
尊重当地人是治理当地人的首要前提。
在这个原则下,赵怀安基本对大部分棚帅都是原位留用,除了杨宗保反馈某些是极为不安分的,剩下的几乎都是提拔为正负都指挥或者法司,并赐其家「归义郞」之号。
而这些都所武官都是世袭,且只有嫡长子孙拥有优先承袭权,只有其本人没有子孙的,才会武官的弟侄袭替。
而赵怀安这一手段非常有效,不仅迅速安定了这些俘口棚户,而这也引起了连锁反应,那就是此前一直坐观的霍山贼也开始率聚落归附。
初来光州,赵怀安说要靠刀把子和官袍子剿抚,如果说之前对光山贼是用刀把子,而对于赵怀安自己的乡党,霍山贼,就是用官袍子。
这些归附的霍山棚帅们看中的就是赵怀安许诺的世袭罔替。因为像他们这些人即便是棚帅了,实际上也不能把位置留给子孙。
山中是以力称强的,谁能带领聚落活,谁就有威望,谁就能做棚帅。
可人皆爱子孙,以前没有赵怀安的这项都户制也就罢了,可现在有了,这些人就心动了。
作为掌握这片区域最大的暴力组织,赵怀安有足够的威信保障这套制度。
甚至在这些山棚们看来,纵然没有朝廷的光州刺史的头衔,赵怀安也足以成为八百里大别山的主人。
所以一旦赵怀安能保障这些棚帅的利益,这些人纷纷投靠。
赵怀安也以此为契机,让丁会等霍山党返回霍山,宣谕保义军的政策,并呼吁相熟的聚落来归。
而这其中,赵怀安的身份和威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身就是霍山人,这些自诩为赵怀安乡党的山棚,投靠起来没有任何的犹豫,他们这些人本就比光山、舒州的山棚更松散。
所以自军中的霍山党入山后,几乎每日就有聚落来归。
而开启归附浪潮的正是一个坐落在举水以西的小聚落。
该聚落的棚帅叫贾世臣,其人带着霍山山棚六十户来归,并向赵怀安献上牛皮十张、鹿茸十对,狐皮二十张,骏马两匹,健骡两头,猎犬四头。
作为最先归附的霍山贼,赵怀安对他赏赐很重,他没有赏赐什幺山里人没感知的金银,而是直接赏赐了大批物资。
在听到贾世臣率山棚六十户来归时,赵怀安不仅让衙军去迎接,还亲自出关迎接。
人来后,就是一顿大宴,然后赵怀安就开始大赏。
先是直接拨了雄、牝壮牛十头,然后赐缎面的袍子、长衫袍子、皂靴、雕花腰带、另有四季常服布衫、裤和褥、衾等六十套,
后面赵怀安第二天吃完酒,还亲自送了大批生活用品,如锅、席、碗、碟、筷子、水桶这些,全都充足地补给他们。
贾世臣当时就感动流泪,只觉得赵大郎果然是义薄云天的大豪杰,他们真来对了。
而对于第一个投靠自己的霍山山棚,也算是自己的乡党,赵怀安还给予贾世臣很高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