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被骗进宫内杀的何进,他要是能有一条宫里的信息渠道,他还会被骗进去杀吗?反而会藉此机会,反杀那些宦官们。
所以赵怀安一直很注意搜集这些上层信息。
因张龟年和鱼氏这样的京中权宦的关系,赵怀安从老张那边弄了不少北衙的情报,
在赵怀安的理解中,谁代表着朝廷呢?
朝廷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背后是真实存在的人,是那一小撮人代表着朝廷。
那这小撮人实际上就是北衙的四贵和南衙的门下和诸部侍郎们。
和南衙那边有三省六部长官一样,北衙那边也有一个体系庞大的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政到财用,北衙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
具体来说就是左右神策军中尉,以及左右枢密使,而这也是外朝常称呼的四贵。
在职责划分中,左右神策军中尉分别领左右神策军,掌握长安最大的军权,而这也是宦官们能独立于皇帝而成为朝廷政治一级的根本原因。
而左右枢密使呢?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南衙的那些门下们,他们是地方和皇帝之间的桥梁,而皇帝又不怎幺理事,所以也基本就相当是宦官集团插手地方的权力机构。
而对枢密院们来说,向他们直接负责的地方是谁呢?
那就是遍布在天下大小四五十个藩镇的监军使们,还有关内的数十个神策城镇,
正是有这些小百人的监军使们源源不断上奏而来的各类奏表,朝廷,或者直接就是宦官集团们,才能对地方有足够的了解。
而这四五十个藩镇监军使们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其中排在第一列的就是西川、淮南、
河东三镇监军。
这三地向来称为宰相回翔之地,也就是说这三镇的节度使在罢镇之后回朝廷,基本都是担任宰相,而宰相罢职后也一般出任此三镇的节度使。
而同样的,对于宦官系统,此三镇也为四贵之回翔之地。历代淮南、西川、河东的监车使在回朝后,都担任禁军中尉、枢密使。
除了这三镇为独一档外,四五十个藩镇中能称呼为雄藩的又是这些几个,他们要幺是军事重地,如宣武、天平、昭义,要幺就是浙西这些财赋重镇,这些地方的监军使一般品秩都很高。
再往下基本就是一些为天德军、寿州等都防御使、都团练使处所置监军,这些人的地位是不能和藩镇相比的。
至于再下面的神策城镇的监军就更不用提了,基本都是一些由八、九品刚入仕的小宦官充任。
换言之,此时坐在赵怀安面前的这位杨复光基本是大唐权力机构的第二梯队,真正可以定赵怀安生死的人。
而现在,赵怀安就如鱼肉一般躺在这位大权宦面前。
其实赵怀安哪里不晓得进来后的危险?
可这会和在陈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会他身后就是大军,他就算真的得罪了那位忠武军的崔节度,可一个文人领军又能对他这样的实力刺史能如何呢?
可此时就不同了,他和一班保义将都在汴州城,一旦真的让那些宦官们动了杀心,他们这些人直接就要被一锅端。
而且好死不死,随赵怀安一起进城的,基本都是保义都最核心的一圈人。
一旦他们折损了,他赵怀安就算独自逃命奔出城,没了基本盘的他,基本就没了再战之力。
到时候就算他再如何不甘,也只能灰溜溜地回光州舔伤口。
日后有一事就和赵怀安现在的情况很类似,那就是上源驿之变中,李克用被朱温夜袭所住驿馆,随他入驿的数百亲从全部战死,唯有数人带着李克用逃奔出去。
最后如何呢?不管李克用再如何气,丢失了最核心的军官团,连李克用都只能无奈北返。
赵怀安对这个很清醒。
他不会真的觉得自己对广大保义军的下层有多大的影响力,他给这些人保障,给这些人赏赐,但他距离这些人太远了,他只是这些士卒眼里的抽象使君。
赵怀安真正能影响的是谁呢?
就是此时随他入城的一众军官团,而这些军官团们又影响了一大批下层军吏,然后这些基层军吏再影响着普通的吏士,如此才构建起了一个上传下令的权力结构。
所以赵怀安根本损失不起一点这些核心。
你说赵怀安现在后不后悔和那帮神策军斗殴?
他一点不后悔,因为这正是他的选择。
他唯一要吸取的教训是,以后万万不能再因为下半身冲动而随意入城,更不能呼啦一下带看大半核心一起去浪。
曹操之前鉴还远吗?
至于为何这是他赵怀安的选择?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某物在给你带来增益的同时,就会在其他地方给你带来限制。
就比如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