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安自创业伊始就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名声,他晓得以自己无资的背景,要想在吃人的唐末中走出一条路来,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靠「仁义」二字。
他为何常在军中讲《三国演义》?
就是因为他赵怀安也在向刘备在学习,去学习刘备的创业密码。
刘备什幺身份?
他和那些汉末群雄相比,他是真正的白身,什幺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骗骗什幺都不懂的底层,真正的权力上层,刘备是什幺?他是什幺也不是。
可为何刘备从河朔到青徐,从青徐到汝豫,从汝豫到荆襄,往往每有基业便是破家逃亡。
但每一次都会有一大批豪杰志士始终相随,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士族权贵,难道那些人是图那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吗?不就是因为刘备那无双的「仁」与「义」吗?
正是这二字使得刘备与当时天下群雄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
有豪杰志士认为曹操是明主,可却有大量心中仍存义礼,对过往政治秩序有规复理想的豪杰们,认为能匡扶汉室者,唯仁义的刘使君,所以誓死相随半个天下。
可这些名声在给刘备巨大声望的同时,却也让他为仁义所累。
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面前有十万百姓要随自己渡江,他刘备该如何选择?
带还是不带?
一个从幽燕起家的武人,打了半辈子仗了,他不晓得骑兵的机动性?他不晓得带着这样庞杂的队伍,一旦被追上就是死路一条?
他都晓得,只是他没得选而已。
他当然可以用各种话语去解释,然后独自率着军队南下,可从结果上,他就是将信任他的百姓抛弃给了曹操。
他能与曹操所抗者,唯有仁与义。
曹操不仁,他仁,所以仁者爱之。曹操不义,他刘备义,所以义者从之。
这就是无论刘备跌了多少次,他都能东山再起的根本原因。
可一旦这个「仁义」的名声破产了,那结束的不仅是刘备的政治前途,更是他一切。
所以,纵然已预料到了结局,刘备依旧带着十万百姓浩浩荡荡南下了。
这就是名声所累,不得不为之。
而后面刘备在关羽死后,一定要挥兵南下攻打孙吴呢?要晓得当时他发兵东吴的时候,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一年零七个月。
所以刘备从不是因怒而兴兵,
他也很清楚蜀汉和孙吴之间的战略合作的必要性,毕竟最早就是他认同诸葛亮的整体战略。
可最后,刘备到底还是发兵了,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个「义」字。
在蜀汉的权力结构中,他是以义去联结核心的元从们的,正如他们在白马义从时期所喊的,义之所在,生死相随。
他们是一起创业的生死兄弟!
所以一旦刘备的胧骨兄弟关羽以一种分外屈辱的姿态被昔日盟友杀死,如果他不报复,那他整个内部的元从核心都将义理破灭。
到时候,他一个外地人怎幺可能在蜀地呆得住,
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劝说,刘备依旧还是要打这一仗。
这就是为人主者所必须要面对的优势困境。
也就是昔日给你带来竞争优势的东西,在日后也必然会成为你发展的困境。
后世就做管理者的赵怀安能不懂这个道理?
现在的他和当年创业的刘备一样,什幺都没有,唯有一双拳头和一腔仁义。
所以他拳头不能软,仁义不能倒。
而且因为他所选的政治人设和他的本性又分外匹配,有时候他只需真实的做自己,自然就有出奇的效果。
如此,不过两年,天下皆晓得他「呼保义」赵大的名号。
但他面对的困境也和刘备面临的一样,那就是很多时候,「义」的名声制约了他灵活的选择。
就如在陈州,当他的兄弟李师泰被吊在那的时候,他就必须为兄弟出头,甚至他还不能是一种妥协忠武军姿态的方式。
因为这会伤害到他另一个政治形象,那就是一对铁拳。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赵怀安一直以来都是走的强人形象,他对内的豪强重拳出击,
对国战的对手南诏同样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