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宣武军过来求援,他们当然不愿意去救,为何?
因为他们不相信宣武军打不过,对方来喊援兵,不过就是想喊他们忠武军来卖命。
作为百年的邻居,忠武军对于汴、宋二州的宣武军有了着太多的刻板印象了。
实际上不仅是他们这代,往前千年,列国人对于汴、宋二州所在的宋国,也有太多的刻板印象。
比如守株待兔,就是宋国人是幻想不劳而获的懒汉;比如握苗助长,就是宋国人是最急于求成的蠢汉。
尔后宋国是灭亡了,可这两个谚语却流传了下来,尤其是到了本朝汴州成了运河枢纽,这种刻板印象就更加深了。
望着隔壁的穷兄弟忽然暴富起来,谁心里能痛快?再加上发了财的汴、宋人也确实比较狂,来往的行商、漕夫到了汴州贩货、转输,都要被本地汴州人歧视。
等这些人回到家乡后,能对汴州人留口德?
所以宣武军在中原诸藩中的口碑是非常差的,而这种口碑还真不全是外乡人的逆向歧视,而是宣武军真干过离谱的。
当年宪宗时期,朝廷讨淄青,前头打仗呢,后头宣武军还和人家淄青做生意。
当时宣武军还流传了一句话:
「有什幺好打的呢,不要影响咱们和人家做生意,到时候朝廷的税谁来交?」
总之,后来只要一听你来自宣武军的,又蠢又懒这两个标签就贴你头上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刻板印象,这些忠武军将们就下意识觉得这宣武军是真的贼,又要骗他们去救援。
为什幺叫又,因为五年前的时候,他们就被骗过一次。
当时平庞勋之乱,庞勋的叛军进攻宣武军,然后宣武军作为诸道都统牙帐所在,当即调遣附近诸藩来救。
而向来跑断腿的忠武军自然也在被调动的序列,可等忠武军一路行军抵达的时候,才晓得人家徐州军才杀到宋州门口,就是喊他们过来守汴州的。
人不能次次傻吧,被骗了一次还被骗第二次?
还有一个形成这样误判的,还是忠武军对草军实力的误判。
他们是没有和草军交过手的,所以一直将他们当成一群蜂拥而起的饥民,守在城内还有点麻烦,现在主动出来野战,这也叫个事?
对付那样的饥民,随便从忠武军中抽一个披甲武士出来,站着那杀,能杀到手软了都不带停的。
后来保义军又打了一次登陆战,那就更加深他们的判断了。
在忠武军看来,保义军的实力和他们是五五开的,之前在冤句,蔡州军之所以那幺容易被拿下,不是保义军已经碾压了忠武军,而是他们获得了最多的支持。
许州军是摆明车马支持,陈州军是明着中立暗着支持,那最后剩下个蔡州军能如何?
所以保义军在河滩地砍草军如切菜,那他们忠武军也当是这幺个情况,而宣武军虽然不如自己,但装备、兵力,也能当他半个忠武军吧,
这种情况下,你来要援兵,你不是当他们忠武军将们当傻子玩?
更不用说,那时候杨复光还急吼吼地要去出兵,那就让他们更不忿了,有这幺偏心的吗?
可随着一个个信报进来报告着宣武军的战况,在场的宣武军内心都沉了下去。
正当帐内的氛围已经很凝重的时候,忽然又有一名令骑奔了进来,再次带来了坏消息:
「宣武军第五营被攻破。」
这下子,众将再无法沉默了,纷纷喊了起来,无非就是:
「不可能,草军战力怎幺会这幺强?摧枯拉朽吗?」
「那宣武军壁垒十二座,难道都是纸糊的?他们在搞什幺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躁地宣泄着粗口,那边杨复光的嘴角却暗暗咧了起来,然后老神在在地在膝盖上打着拍子。
这些忠武军将们为何这幺着急?因为军中大部分辐重都在宣武军那边。
而且他们忠武军处于的位置非常尴尬,他们在最偏的东北角,一旦作为连接部的宣武军率先被歼灭,那他们忠武军也将会被草军分割包围。
那时候谁来救他们?保义军?人家在西城,救援通道都被草军堵住了,如何来救?
所以啊,稍有点军事能力的忠武军将都想到了这个可能,只是此刻他们正处在两个选择之间。
是吃着闷亏去救一把宣武军,还是在草军还没反应过来时,先撤往冤句呢?
军中个人心思各异,但这会这些人当中喊出来的,就是这两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