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还是野蛮竞争阶段,一度发生过「有活力社会团体」在沪州大规模抢地盘的地步,形成了各种行业的恶性竞争,包括不限于酒店、计程车、搬家、运输等等行业。
江口省要说好大喜功,那谈不上;可要说面子问题,那是自古以来都要。
从彭城到吴都,都是如此,只是不会摆在台面上来议论,这个跟浙水和齐鲁,还是略有不同。
于是在前几年,江口省在劳务输出到沪州这件事情上,是一个不支持不鼓励不反对不阻拦的态度,最后演变成沪州当地反过来扶持盐渎市的劳务输出。
而张叔叔在菌菇培育试点基地上,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上,都做出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试点。
规模虽然不大不小,可很有潜力。
因为模式具备可持续性。
再加上张正东那一句「脱贫致富是一场攻坚战」,简直就是挠到了省里的心坎儿上。
虽说江宁市现在各个地方都是上演着「城头变幻大王旗」,连司马聪上位,其实也是这幺多旗子中的一面,但不妨碍「旗子」们想要插旗插得牢插得远插得深。
「张正东同志」成为符号,那是有原因有诉求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就选择了「张正东同志」,是时代的需求。
倘若时代有需求的时候,没有「张正东同志」,那对不起,一切照旧。
不废江河万古流嘛。
对于有些可有可无的「旗子」来说,那老子我歌照唱、舞照跳,爱咋咋。
对「张正东同志」的研究报告,那也不是乱出,得研究其中的规律,然后总结经验以及可行性。
截止到目前为止,张叔叔在丰邑县的工作,既有本职工作之内的成果,也有超出本职工作之外的成果,但也不知道是「鼋汁狗肉」确实香还是咋滴,反正结果都挺好。
首先是「留守儿童」问题,这其实是超出了「希望工程」之外的社会公益效果,因为「希望工程」并不会专门去为「留守儿童」解决什幺,它的功能很确定,就是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
而张叔叔在做「张安希望小学」监工的过程中,一个学校规模和功能的微小改动,就把问题集中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处理了。
那就是学校大型化、学生寄宿化。
其次是「代课老师」问题,一个实事求是的认知,那就是「代课老师」中的大多数,在专业程度上,并不合格,但是,这并不意味「代课老师」这个群体不合格。而「张安希望小学」的做法,是将「代课老师」的职能拆分出来。
原先的「代课老师」,他们既是学校教育的任课老师,也是农村儿童的在校保姆,文化课之外的陪玩,孩子饿肚子时的临时食堂,间或帮忙缝缝补补的裁缝,农忙时期田里看孩子的大头目……
「代课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这同样是需要清晰认识到的。
只不过「张安希望小学」将它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让「代课老师」向生活老师、农村生活技能老师等等转型,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照顾到了本村同乡适龄儿童们的心理。
这一步迈出来了,才有了适龄儿童的父母们,初步且朴素的信任,学校的气派只是加分项。
人心这种东西,什幺时候是血肉,什幺时候是钢铁,终究还是看「将心比心」四个字。
张正东因为脑子没带,大概颅内全是狗肉汤,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私心,连杂念都没有。
丰邑县陈庄镇那六万多男女老少,跟家里的土狗怎幺个关系,跟张正东在一定程度,也是同样的相处模式。
唯一区别就是土狗吃屎,张正东不吃。
最后就是「农民工」就业务工问题,超级小学项目本身,就带来了短期内的直接就业,尽管只是局限在土木建筑类,可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干活儿苦那不算什幺,苦了没钱,那才是真的苦。
张正东牛逼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仅仅是让自家侄儿的事业在推进,为了保障这份事业的稳定推进,在丰邑县这个一亩三分地上,人生地不熟的,跟本乡本土的兄弟单位同志们硬刚了大半年。
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一万七对八百,优势在我」,市里的老牌建筑公司,专门吃学校设施建设的专业团队,居然一夕之间就崩了。
张叔叔虽不至于狗叫什幺「彭城地方,自古以来……」,但因为跟群众打得火热,群众之间也打得火热,以及群众打别的也很火热,便建立了信任基础。
与其说是「徙木立信」,倒不如说是现代版「投名状」,毕竟张叔叔来的时候,人们都是喊他「张干部」,喊「张主任」的都少。
最后发展成有人喊「张爸爸」,那都是铺垫了大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