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作为回报,义大利也在当天向英国宣战,并且宣布撕毁《三国同盟条约》。

义大利先向英国宣战随后撕毁《三国同盟条约》的做法也是有说法的。

如果先撕毁条约的话,义大利就成了彻头彻尾的背弃盟友的叛徒。往后再向同盟国宣战就更加坐实了这样的说法,这一点自然也会被同盟国国家拿出来诋诟。

但要是先向英国宣战,随后因为英国和德奥两国结盟的原因不得不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义大利在整个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不作为。

既然已经撕毁了《三国同盟条约》,后续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如此一来,义大利在整个世界大战期间既不会违背同盟条约,也没有主动背叛自己的盟友,算得上是冰清玉洁。

至于义大利在战争期间不断和同盟国以及协约国进行谈判,在两大军事集团中左右拉扯,寻求更加有诚意和丰厚的条件的行为,只能说是瑕不掩瑜,无法就此而抹黑义大利政府的名声。

事情果然如同义大利所预料的那样。

在义大利向英国宣战并且宣布撕毁《三国同盟条约》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分别向义大利宣战,义大利也「被迫」向曾经的两个盟友宣战。

要是不清楚此中过程的,可能只以为义大利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的。

但实际清楚此中过程的都明白,义大利在做出选择之后,实际上就已经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双方反目成仇也是理所当然的。

和已经打了快两年的德法俄奥四国不同,刚刚加入战争的义大利,对于这场战争还是相当期待的。

好消息是,因为义大利和法国以及西班牙结盟的原因,目前的义大利只和一个敌人相邻,那就是曾经作为亲密盟友的奥匈帝国。

好巧不巧,奥匈帝国的大部分主力军队都集中在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西部边境地区的军队少得可怜。

在义大利政府看来,奥匈帝国西部边境的兵力空虚,绝对是义大利难以错过的大好时机。

协约国许可义大利占领的领土当中,绝大多数土地也都集中在奥匈帝国和义大利的边境地区。

如果能够率先拿下这些土地,不仅能将协约国许可义大利占领的土地全部坐实并且吞并,抢先一步获得战争的胜利果实,还能有效提高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彻底转移民众的目光。

要说对义大利转变阵营最懵的,可能并不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而是义大利国内数千万的民众。

义大利和德国结盟的历史要追溯到普鲁士时期。当时的义大利和普鲁士一样,都渴望统一自己所在的地区,并且都拥有相同的敌人,那就是法国和奥匈帝国。

德国先后打败了奥匈帝国和法国,义大利也沾了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统一了义大利地区。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两个统一历史并不长久的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义大利和德国的盟约也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并且在中途添加了奥匈帝国,组建了大名鼎鼎的三国同盟。

对于如今已经步入老年的义大利人来说,在他们的一生中,德国都是义大利的盟友。

对如今正值壮年的义大利人来说,自他们懂事起,三国同盟条约就是义大利政府一直宣传的内容。

如今义大利政府却告诉他们,因为向英国宣战而不得不撕毁《三国同盟条约》,这听起来简直有些天方夜谭。

也正因为政府的决策,让一些义大利人对政府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们摇摆不定的外交决策正在让义大利步入深渊。

出于这一点,不管是义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还是义大利政府,都希望义大利在战争初期就能获得足够的回报,让民众明白义大利政府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德国和奥匈帝国向义大利政府宣战之后,义大利也根本不装了。

早已经准备好的大军分别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前进,前者进攻奥匈帝国,后者则前往法国支援西线战场。

虽然最终没有加入同盟国,但在《三国同盟条约》维持期间,义大利政府遵从了德国政府的建议,将常备陆军人数提高到了接近70万人,并且将义大利的海军推进到世界第七的地位。

按照和协约国的约定,义大利政府需要向西线战场派出至少30万的军队。

这也代表着义大利国内目前可动用的军队只剩下40万人,扣除需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军队之后,可投入到对奥匈帝国作战的军队,实际已经不足30万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