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至今都没能打败法国军队,而眼下法国军队又获得了西班牙和义大利的支持。
纵使义大利军队战斗力再怎幺糟糕,执行一些防守任务还是勉强合格的。西班牙军队自然不用多说,他们的战斗力毫不逊色德国的精锐军队,对主要进攻西线的德国来说,西班牙的参战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更重要的是,纵使英国加入了同盟国,也无法弥补西班牙参战带给西线战场的影响。
西班牙在西线战场投入50万军队,英国就得在西线战场投入100万的军队,这样才能勉强达成平衡。
这也只是平衡而已。要想拿到优势并且趁机攻克巴黎,不仅德国还要源源不断的向西线战场增兵,英国也需要向西线战场投入200万以上的军队。
这明显是无法做到的。德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向西线战场运输太多的兵力,英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筹集200万军队加入西线战场。
这其实也代表着,纵使德国再努力,未来短时间内,西线战场最多也只是达到平衡而已。
既然西线战场已经无法获得太多的进展,那幺是否要进行战略转移,将目光放在东线战场,优先机会更加孱弱的敌人俄国呢?
这其实不只是部分德国军官内心的思考,已经演变为德国内部军队高层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1914年4月14日,在西线战场仍无进展的情况下,德国军方高层在柏林城市宫召开了帝国军事会议,商讨德国未来的战略抉择。
参加这场会议的除了德皇威廉二世之外,还包括德国的总参谋长法金汉,诸多军方高层以及政府高官。
各个集团军的司令先是汇报了各自的进攻情况和前线的大概局势,随后一起讨论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西线的进攻,还是应当调动一部分军队前往东线,寻求新的机会。
威廉二世在西班牙加入战争之前,一直试图通过总参谋长法金汉来维持原本的进攻计划。
可如今哪怕是骄傲自大的德皇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已经无法实现施里芬计划,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打败法国。
虽然德国相较于普鲁士时期变得更加强大,但法国也不再是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了。
诸多武器装备和军事理念的进步,导致德法两国的军队实力都大幅度增长。虽然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略微领先法国军队,但法国军队处于防守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方军队的差距。
这也是德法双方互相僵持,各自都无法完成战略目标的原因。
法国倒是还能继续拖下去,但德国如果继续两线作战,可是拖不了太长时间的。
除了东西两线的僵持之外,巴尔干的局势也是德国不得不考虑的。如今的巴尔干局势可以说是完全倒向了协约国,德国的重要盟友奥匈帝国也算得上是岌岌可危。
一旦奥斯曼帝国战败,奥匈帝国将独自承担巴尔干诸国的进攻,这个已经损失惨重的帝国到底能够支撑多长时间,德国政府也不确定。
一旦奥匈帝国也战败,同盟国就只剩下德国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