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只能不断承受巨大的伤亡,然后看看到底是自己率先承受不住伤亡,还是对方。
在西班牙和义大利军队加入战斗的第三天,协约国军队这边的伤亡猛增到7.4万人,开战前三天总计伤亡超过15万人。
虽然英德两军那边也有巨大的伤亡,但总体来说还是协约国这边更亏。
毕竟协约国这边处于进攻方,英国和德国凭藉着地形外加防御工事的优势,能够大幅度减少己方的伤亡。
眼看着单日伤亡要奔着六位数发展,协约国这边终于坐不住了,决定减少进攻的频率,降低进攻的力度。
反攻当然还是要反攻的,但绝对不能如此鲁莽的发动大规模反攻。要挑德军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发动反攻,集中协约国这边的火力优势,尽可能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一道突破口。
换了一种思路之后,协约国军队这边的伤亡确实降低了。
第三天的伤亡高达7.4万人,第四天的伤亡又回落到5.6万人,第五天的伤亡更是不足4万人。
如果这些伤亡数字看起来就已经相当夸张的话,那幺协约国在前线的子弹和炮弹消耗,看起来绝对会更加夸张。
在发动反攻的第一天,法国军队就向德国军队展示了法国在火炮方面的强大。
因为有着西班牙外加义大利的军火援助,法国在当天就向德国军队消耗了近15万发炮弹。
后续因为西班牙军队和义大利直接加入的原因,协约国军队消耗的炮弹数量不减反增,平均每天消耗超过20万发炮弹。
在如此巨大的消耗之下,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虽然前线还没有太大的变动,但肉眼可见的是,德国修建的防御工事已经有了巨大的破损,一些比较简易的战壕甚至已经被炸成了废墟。
再加上最近阴雨连绵,德军龟缩在战壕之内,不得不忍受周边的一片泥泞。军靴上不仅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土,影响了德军士兵的走动。甚至就连衣服和脸上,也都满是肮脏的泥土和血痕。
好在德军士兵意志力坚定,这幺一点困难是打不倒德国士兵的。
从协约国士兵的伤亡也能看出德军士兵的极高素质。在如此糟糕的环境外加协约国军队如此猛烈的炮火袭击之下,德国军队仍然有空闲可以反击,还对协约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但凡没有火力优势,可能协约国都没有发动进攻的必要了。
对于协约国这边来说也是有一个好消息的。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的索姆河战役中拿出了坦克,但那是因为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爆发,英国在1915年就研发了坦克。
而现在处于1914年,英国国内或许也在研发着坦克,但绝对是没有成品的,更不可能在战场上动用坦克。
这其实也代表着,此时的同盟国那边已经没有了任何底牌。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前线的军队,协约国只需要和同盟国比拼消耗,然后在适合的时机拿出自己的底牌,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
至于为什幺现在不拿出来,那当然是想再消耗消耗德法以及英国的实力了。
虽然西班牙也派出了军队参与战争,但因为数量不多,伤亡肯定没有德法两国士兵的伤亡大。
西班牙现有的人口规模也完全能够承受现在的伤亡,一旦战役进行到差不多火候,确定德法两国已经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以消耗,那时候才是拿出底牌的最好时机。
毕竟也得考虑到英国和德国强大的军工科研能力。要是西班牙过早的暴露了坦克,英国和德国绝对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来更简易的版本。
虽然复制品绝对比不上西班牙的正品,但只要英国和德国摸清了坦克的设计思路,理解了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他们一定会在战争中大力发展坦克,会给西班牙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正所谓战争才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卡洛可不会在这方面大意。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是相当残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科技确实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只能说战争确实能够有效推动科技进步,对于英国和德国强大的科研能力,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防备的。
五千两百字第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