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战斗也几乎证明了霞飞的观点。
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线战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单月的总伤亡加起来接近50万人。
协约国这边的伤亡就高达30万人,其中法国人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总伤亡近16万人。
付出了16万人的伤亡,法国到底获得了什幺呢?战线往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平均一天推进战线300米,和之前相比堪称一塌糊涂。
终于,法国政府再也忍受不了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表现了。
这场号称能让法国全面收复国土的反攻战役,最终却让法国承担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如今别说全面收复国土了,许多军队到现在还没能跨过索姆河。
仍然有大片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这让霞飞在索姆河战役发动之前的口号变成笑话,也最终成了法国政府向霞飞发难的借口。
1914年10月29日,法国方面正式授予总参谋长霞飞陆军元帅的军衔。
可别以为这是对霞飞的褒奖和晋升。因为原本作为总参谋长掌握军权的霞飞,在军衔晋升后反而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被改任为法国政府军事总顾问。
先不说这个职位完全是为霞飞临时设立的,就算不是草草创立,军事总顾问也绝对没有任何权力和话语权。
军事行动方面有总参谋部,军事指挥方面有陆军总司令和各集团军的司令,总顾问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再考虑到霞飞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只要不想被霞飞架空,就必须将霞飞曾经任命的集团军总司令和军方高层全部替换,换成忠诚于自己的人选。
这也代表着,霞飞失去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之后,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所有在军方的支持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霞飞的发难实际上是早有预谋的。
霞飞掌握了法国的军权,但法国政府并不喜欢这位军方高层。因为霞飞除了制定法国军队的进攻计划,还喜欢干预法国政府的政务。
这一点才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不可接受的程度远胜于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失败。
接替霞飞的,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表现不俗的尼维尔将军。
说是表现不俗,实际上也就是在矮子里拔高个。让法国政府选择尼威尔将军担任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较为短暂的履历,让法国政府认为很好拿捏。
因为有了霞飞这个前车之鉴,法国政府在选择新任总参谋长的时候,一直希望挑选一位不会干涉政事的将军。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法国政府当然不会有这幺多的顾虑。
一位在和平时期过度干涉政事的将军,要幺他主动发动政变窃取政权,要幺就等着被政府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拿捏。
但如果是在战争时期,那法国政府是没有任何手段去拿捏一位手握权力的军方领导者的。
因为根据规定,战争时期法国的所有军队,可都是要听从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的调动的。
霞飞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制定的进攻计划各部队必须严格完成,否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更换总司令人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霞飞能做到对军队的高度掌控,这也是法国政府对霞飞过度干涉政事无能为力的原因。
只有找到作战不利的借口,外加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样才能如愿更换总参谋长的人选。
对于法国突然更换总参谋长的行为,西班牙方面也不好过多发表看法。
其实在卡洛看来,法国更换的新任总参谋长尼维尔,在能力方面还不如霞飞。
霞飞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尼维尔,这个人的特点和德国现任总参谋长法金汉相似,都是在世界大战中被快速提拔,这才步入了陆军高层。
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现任法国总参谋长尼维尔只是法国炮兵部队的一个上校而已。
虽然上校也不能算是底层军官,但绝对也够不到上层军官的级别,只能算是中层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