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东西从0到有,都是要经过一步步完善的,而李彻的《科举制》拿出来就是成品。
李彻闻言,也不禁心中讶然。
自己到底是小瞧了古人的洞察力,竟能从逻辑结构中,察觉到这套制度所承载的跨时代经验。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霍端孝继续说下去。
诸葛哲顺势接口道:“正则所言极是,此制之精妙,旷古未有。”
“此制虽好,但也怕是一时半会儿,难以在我大庆立刻推行开来啊。”
“哦?”李彻皱了皱眉,“这是为何?”
“科举制核心在于公平选才,打破世家垄断,如今世家势微,难道不是正合时宜?”
“陛下,”诸葛哲苦笑着解释道,“此制从底层选拔人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长远来看,确能将天下英才尽数网罗。”
“可问题是,如今的大庆,没有那么多‘人才’可供选拔啊。”
他摊开手,道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莫说是人才,便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数量也远远不够。”
“书籍、知识,乃至教书授业的先生,十之八九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乡野百姓,终日为温饱奔波,能认得自己名字已是难得,大字不识一箩筐者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若要推行此等需要广泛读书人的科举制,最终有能力脱颖而出的,恐怕依旧还是那些世家子弟。”
“而世家子弟畏惧陛下,怕是不会来参加科举。即便真有世家之人来参加,必然会轻松赢过其他人,那岂不是换汤不换药,又为朝廷招来一批新的世家门阀?”
李彻愣了愣,顿时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
后世的科举制之所以能成为王朝支柱,是在经历了唐宋数百年的发展,伴随着印刷术普及、教育下沉、士族门阀彻底衰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尤其是宋朝,士大夫阶层完全取代了门阀世家,阶层流动性极大增强。
加上官学、私塾的广泛建立,相对廉价的书籍流通,才为科举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宋朝的顶尖士大夫阶级,哪怕是权倾一世的当朝宰相,如果没有像样的后代继续可靠,其家族也会一步步走向衰落。
而如今的大庆呢?
知识被极少数人垄断,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