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他笔锋一顿,眉头紧紧锁起。
这个答案虽引经据典,却让他不能发自内心赞同,因为这个答案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张谦本就是田舍郎,是身处底层的人。
虽然他的家乡没被战火侵袭,但他却能对底层百姓感同身受。
他尝试将自己代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场景:
若是生养他的村庄遭袭,粮仓与武库同时起火,他更希望保全什么?
有粮无兵,敌人铁蹄踏来,粮食不过是拱手相送的肥肉。
村民手无寸铁,唯有引颈就戮或沦为羔羊。
有兵无粮,纵然艰难,尚可组织青壮持械抵抗,支撑待援。
若能掩护老弱突围迁徙,哪怕去逃荒、乞讨,总有一线生机。
武器,在此刻代表着活下去,反抗下去的最低保障。
圣人之言关乎治国大道,但具体到实际的存亡关头,朴素的生存智慧往往更为直接。
想到这里,张谦不再犹豫。
在之前答案的下方,另起一行,写下了自己的抉择:
【然,此乃治国之宏论,非应变于仓促之际。
具体至一城一防,情势迥异。
粮仓被焚,人犹可食野果、掘草根,或迁徙他处以求生。
武库若失,则守土无械,御敌无刃,徒有粮食,亦不过资敌寇耳,人等皆为鱼肉。
届时,民不能保,城不能守,村社顷刻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