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皇明通报》特约评论员朱思文
腊月的北京,天黑得早。申时刚过,日头就没了影,只剩下干冷的西北风,卷着沙土,吹得天地昏黄。
钱谦益宅邸深处,一间密室门窗紧闭。
钱谦益坐在主位的太师椅上,下首坐着四人。
左边是鹿善继,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官袍。他是左佥都御史,孙承宗的心腹,清流里的硬骨头。边上是黄宗羲,崇祯元年的榜眼,在户部云南清吏司干了快三年,管着市舶司改制。忙前忙后两年多,没见太大起色,七大口岸今年的关税加起来才三四十万两——这还得是郑芝龙、刘香、杨六、杨七那些海上汉子给崇祯面子。
右边是周延儒,太常寺少卿,官袍崭新,面皮白净,眼珠子转得活络。最边上的是温体仁,詹事府詹事,瘦高个,端着茶杯,嘴角耷拉着,看谁都不顺眼。
「都议议吧。」钱谦益开了口,带着江南口音,「孔圣公牵头,在京诸王联名,那开『宗室科举』的折子,已经递上去了。皇上留中不发,但意思,大家都清楚。」
鹿善继先叹了口气,嗓子哑着:「牧斋公,皇上这是挟着大胜之威啊。八里桥破了东虏,拿下归化城,收了土默特川,插汉部的太后和小汗王都低了头……这是实打实的开疆拓土。如今又拿宗室说事,占着『恤亲藩』、『活生民』的大义名分。咱们要是硬顶着,不光不占理,还得落个不顾大局的骂名。」
黄宗羲年轻,忍不住提高了声音:「鹿公!这哪是占不占理的事?这是动摇国本!宗室一旦科举入仕,凭着天潢贵胄的身份,寒门子弟还有路走吗?这跟东汉的宗亲掌权有什幺两样?长此以往,这大明的官场,还不成了朱家宗室的天下?学生以为,退不得!」
周延儒慢悠悠抿了口茶,放下杯子:「太冲啊,话是这幺说。可皇上如今威望正隆,又抓着赈济陕西、平衡财政的大义。硬顶是下策。得想个法子,让他这事……办不成,或者,办起来也得变味。」
温体仁冷笑一声,声音尖细:「周少卿的意思是,咱们也学严嵩、张居正,搞『顺应』那一套?宗室科举这口子一开,后患无穷!今天能科举,明天就能入阁,后天就能掌兵!到那时候,朝堂上全是『朱备』、『朱表』、『朱璋』……还有咱们站的地方吗?牧斋公,这事关乎道统,退一步,就是万丈悬崖!」
钱谦益没立刻接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温体仁话说得重,但理是这个理。皇上这一步,是要把皇权的根子,直接扎进士大夫的心窝里。
正说着,密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钱谦益眉头一皱。早有吩咐,不是急事不得打扰。
「进来。」
门开了,是他的心腹门生吴伟业,脸色发白,手里攥着一卷还带着墨香的纸。
「老师,诸位大人,」吴伟业喘了口气,把纸递上来,「刚出的《皇明通报》,头版……头版有篇文章,署名……『朱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