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凝聚宗室的力量,除了救急,就是为了接下去有实力收割士大夫的财富!
……
正月初七,《皇明通报》新一期一出,果然就炸了锅。
这一期的重头戏,不再是头版文章,而是第二版整整一版的「读者评论」。
栏目开头还加了一行小字:「真理越辩越明,本栏旨在广开言路,择要刊发,不代表本报立场。」
可刊发出来的文章,立场却鲜明得刺眼。
一篇署名为「江南寒士」的来稿,火气最大:
「读《剃发颂》,夜不能寐!卫道子先生犹自高坐书斋,空谈道统,斤斤计较于科场名额之得失,岂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朱思文先生三问,直指要害!敢问卫先生,三策之间,作何抉择?何以哑口无言?莫非只愿他人出血,自家毫毛不损,坐视国事糜烂乎?」
另一篇来自「北地举子」的,更直接:
「陕豫饥民嗷嗷待哺,边镇将士饷银匮乏!卫先生若觉宗室献策不行,痛斥其非,可否拿出您的良策?是愿亲自南下清丈江南官田,还是愿带头献出家资以充国饷?空谈道统,能退东虏否?能活饥民否?」
还有一篇,署名模糊,似出自朝中低阶官员之手,语气沉痛:
「朱思文三问,振聋发聩!国事糜烂至此,已非口舌之争可挽。卫公等清流领袖,若再无切实可行之建设良策,而一味阻挠变法,则请暂且搁置争议,以国事为重!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质疑、甚至是指责。先前支持「卫道子」的声音,在这一期的评论栏里,几乎消失了。偶尔有一两篇为「卫道子」辩护的,也显得苍白无力,很快被更汹涌的批评浪潮淹没。
舆论的风向,在《剃发颂》的刺激和「朱思文三问」的引导下,发生了彻底的逆转。士林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该不该让宗室科举」,急剧转向了「如何才能最快地搞到钱粮,避免大明沦为第二个朝鲜」。
一种「同舟共济」的悲壮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通过这一篇篇的读者评论,清晰地传递出来。废除藩禁,收取宗室积累以救国,在这个「保头保发」的共识下,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也是必须尽快走的路。
……
几乎与此同时,几千里外的汉阳昌德宫里,黄台吉正听着范文程禀报着朝鲜钱粮入库的数目,脸上是志得意满的笑容。他算计着刀锋和粮食,觉得速度才是王道。
他并不知道,他逼出来的那篇《剃发颂》,和他高效残酷的统治术,反而在大明那头,帮了他的对手一个大忙。
共识,往往生于危机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