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黄台吉的刀,此刻便架在你脖颈之上,问你『留发还是留头』,阁下是选择卫道殉节,还是剃发颂胡,如李杭一般?」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血腥。最后,文章收尾:
「故,废藩禁,借宗室之积以安内攘外,非为与士大夫争利,实为刀锋之下,不得已之求生耳!准许宗室科举,不过是取此救国本钱,所付之最小代价。若连此一步仍不容,则我等今日斥李杭之无耻,与他日刀临颈上时之抉择,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耳!」
「共识,生于危机之中。望先生慎思!」
文章不长,却像重锤,砸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
紫禁城,干清宫东暖阁。
当天下午,崇祯只穿着一件寻常的青色直身,坐在窗边的软榻上。他手里也拿着一份初六的《皇明通报》。
曹化淳垂着手站在角落的阴影里,像尊泥塑。
崇祯看得很慢,尤其是「朱思文」的那篇文章。看到「三策」之问时,他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看到「人格三问」时,他的目光停驻了片刻,指尖在报纸上轻轻地敲了敲。
殿内极静。
半晌,崇祯放下了报纸,擡眼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了。
「初七的稿子,都安排好了?」他问道,声音平静。
曹化淳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皇爷,都安排妥了。初七的『读者评论』栏,稿子都是精挑细选的,都的刚刚递上来的……大多都是骂卫道子的。」
崇祯「嗯」了一声,没再说话。
他不需要看,也能猜到初七的报纸会是什幺光景。《剃发颂》是火捻子,「朱思文三问」是砸向火药桶的重锤。这桶,该炸了。
他脸上没什幺喜色,反而有些沉。
因为他很清楚,宗室的那点钱粮,根本不足以帮助大明渡过危机「救国三策」中的另外两策,早晚是要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