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几句话,辽事的方略就算定了调。重臣们都在心里盘算——这皇上是真能花钱啊!三十万两内帑就出去了.他银子够花吗?要不要再纳几个「海贼娘娘」?这身子骨

崇祯重新坐下,语气缓和了些。

「新政的要害,在于得人。今科这几个,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遛遛,用实务磨砺。」

他看向杨嗣昌:「拟旨吧。」

「阎应元,授翰林院编修。」

这话一出,杨嗣昌笔尖顿了顿。翰林院编修?这可是清贵无比的职位,谈不上历练……

崇祯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接着道:「特旨,阎应元兼领『清华讲武堂编修』。不必去翰林院点卯,常驻清华园。他的差事有两件:一,随堂听课,研学古今战阵、火器、筑城之法;二,会同有实战经验的将官,把近年来车营协同、棱堡攻防、乃至『一夜城』的法子,给朕总结出来,编纂成系统的教材!朕要的,是能练兵打仗的真学问,不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

杨嗣昌赶紧记下。这下他明白了,皇上这是要把这位状元郎,往枢辅之才的方向培养啊!放在讲武堂,接触军务核心,编纂教材,这是要立规矩、传学问的根基之事。将来好好培养,又是一个孙传庭、卢象升。妙!

「杨廷麟,授天津府推官;吴易,授天津市舶司提举。」崇祯继续道,「天津是新政的门户,北通辽海,南连漕运,将来还是海贸的枢纽。他们俩过去,协助马士英,肃清吏治,保障漕运,厘定关税,招徕商贾。凡事讲究一个实效,不必拘泥旧法。」

「臣明白。」杨嗣昌应道。这是把实干的人,放到最活的地方去历练。

「还有吴伟业,」崇祯嘴角似乎牵动了一下,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授京西县知县。」

京西县?杨嗣昌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要把北京城外头新划出来的那片地,单设一县了。

「朕知道他诗写得好,审美雅致。京西县就交给他,规划街巷,营建宅邸,吸引四方富户来安居。要建成配得上京师气象的繁华之地。这事,关乎京畿的繁荣和税源,不是小事。」

杨嗣昌心里暗道,皇上这是物尽其用啊。让东林这些才子去搞建设,发挥他们「雅」的长处,实则是推动开发,吸引资金。高!

旨意拟好,用印,发出。

阁臣们躬身退了出去。暖阁里又静了下来,只剩下崇祯一个人。

他慢慢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外面的天阴沉沉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辽东在磨刀,倭国在观望,陕西的饥荒还没完全过去。千头万绪,都压在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肩上。

急不得,他知道。刚才下的这几步棋,阎应元去夯实根基,杨廷麟、吴易去疏通血脉,吴伟业去经营根本之地。都是在为那个「固本培元」的目标落子。

可黄台吉,会给他这个时间吗?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