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茶杯颇具趣味,杯身之上印着伟人的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寒暄几句后,校长脸上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林先生,今天您的演讲,尤其是关于人才是竞争关键的论述,真是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啊。”
校长感慨道:“不瞒您说,我们校方,尤其是我们负责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位同志,最近压力很大,也深感忧虑。”
林浩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目光平静地看向校长:“哦?校长请讲。”
校长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国家推行改革开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战略,我们京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深感责任重大。
领导多次指示,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这块,是重中之重!”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副校长和几位系主任,继续说道:“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也相对传统,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在是捉襟见肘。
我们迫切希望能扩大经济学科的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甚至……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是否应该将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二级学院,集中资源,重点发展!”
事实上,京城大学的首个学院级教学单位,也确实是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成立是京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不过,那已经是1985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要在三年多后才正式成立。
显然,他们早有规划,只是这里面困难重重,无论是资金、师资人才,都是阻碍经济系独立成院、重点发展的“拦路虎”。
林浩然放下茶杯,认真地点点头:“校长的远见卓识,我非常赞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还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精通理论、熟悉实务的精英。
现在着手布局,培养储备人才,正当其时。”
他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
校领导们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欣喜。
“林先生所言极是!”一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和校长刚才相似的苦笑,“想法是好的,现实困难却太大了。”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林浩然问道,心中其实已有所猜测。
“人才!钱!”校长言简意赅,直指核心,“林先生,您也知道,内地刚刚打开国门,百废待兴。
我们自己培养的经济学人才,数量少,而且受限于过去的环境,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局限。
想要快速提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进!引进国际上顶尖的经济学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来任教、讲学、带研究生。”
他无奈地摊了摊手:“可是,谈何容易啊!一来,我们国家现在外汇紧张,给不起国际同行那样高额的薪酬;
二来,生活条件、科研环境,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来,语言、文化、家庭等因素,也让很多顶尖人才望而却步。
我们尝试联系过一些海外学者,回应者寥寥,即使有愿意来的,开出的条件我们也难以满足。”
另一位经济系主任补充道:“除了引进,自己培养师资也需要时间和投入。
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改善教学设施,哪一项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学校的经费本就紧张,要优先保障基础学科和重点项目,能投入到新成立的经济学院上的,实在是杯水车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林先生!”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校领导们脸上都写满了无奈。
他们看到了方向,也渴望前进,却被现实的枷锁牢牢困住。
刘晓丽在一旁听着,也不禁为校方感到揪心。
她想起自己在香江看到的繁华与高效,再对比内地此时的状况,更能理解这种发展的艰难。
林浩然的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校领导的脸,将他们眼中的期盼、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