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路修也算是借着这个机会,在奥军当中安插进了一枚更大的钉子,也算是在为将来战后分赃时布局。
他需要将来的奥军中,有更多高层是亲德人土,这样才能在将来的风雨飘摇中齐心协力。
鲁路修是库斯马内克的救命恩人,亲自从战俘营里捞对方出来,要是再送他几场功劳,让他在奥军里做到最高层,将来何愁对方不投桃报李。
为了让库斯马内克尽快熟悉部队,鲁路修还在战役开始前,说服了鲁普雷希特元帅,把原本已经编入第6集团军独立军的那2万多匈牙利族战俘整训而来的士兵,重新划归奥第3集团军,好让库斯马内克上任时有足够的嫡系手下可用。
至于当初救出来的德玛尼亚族和波西米亚族士兵,当然是不能还了,那些已经是鲁路修的核心家底班子了。而匈牙利族士兵之所以能还,都是因为那些匈牙利士兵是在匈牙利战役的最后阶段,在喀尔巴阡地区被救出来的,不是鲁路修本人救的,才方便做顺水人情。
至于库斯马内克本人的立场,他也很急于重新证明自己,所以这次一得到进攻命令,很快就热血沸腾,很想出力。
随着南线的库斯马内克发起进攻,包围圈的面积也在短短两三天内就飞快缩小了一大圈。
进攻之前,奥第3集团军在第聂伯大弯地区的战线,还维持在克里沃罗格、索菲伊芙卡铁路这一线,这条铁路往东可以一直连到第聂伯罗。
12月9日、10日两天,库斯马内克就往前突破了好几十公里。
露沙人在南线的部队已经撤得差不多了,剩下断后的部队也是兵无战心。加上没想到奥军突然就进攻得那幺坚决,露沙人猝不及防,足足有2个军的殿后部队在2天内被再次细分包围、随后歼灭投降。
库斯马内克的奥第3集在12月10日这天,推进到了克列门丘克、克洛皮夫尼茨基一线
对这些地名不熟悉的看官,可以大致理解为,库斯马内克把战线推到了后世连接波尔塔瓦到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之间的铁路线上。
也就是说,南线被整个往前推了80多公里,把露军空虚的地带都应占尽占,还把整个包围圈从原本的梯形裁剪成了一个三角形。
把原本梯形四条边里最短的那条顶边直接裁没了,本来梯形顶边的两个点分别是波尔塔瓦和第聂伯罗。被库斯马内克推了两天后,第聂伯罗已经变成了大后方。
露军最终被挤到了以基辅-波尔塔瓦-乌曼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内,包围圈内的面积也从3万多平方公里压缩到2万多平方公里。
库斯马内克在南线快速挤敌占区水分的同时,鲁路修和冯.博克在北线也没闲着。
12月9日和10日两天,北线的封堵战也呈现出了不少新的战术创新。
露沙人在8日的突围战效果不理想、拖延得太久,被德玛尼亚人用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堵漏打回去后,就痛定思痛,琢磨对策。
当天晚上普列韦上将和米索伊洛中将在沙盘推演了一下突围战术后,决定让前线突围部队在夜间提前突前部署重炮,以图在敌军的封锁线上用重炮打开一个缺口一之前8日的突围战,露沙人并没有怎幺集中利用火炮,不是他们不想用,而是来不及部署。
这个时代的炮兵阵地,至少要半天功夫的部署才能用,没法随叫随到随展开的。而大规模集结炮兵又容易被敌人提前警觉、预测到突围方向,露沙人怕暴露,才不得不用纯轻步兵突围,导致死伤惨重。
吸取教训后,8日午夜之前,露军炮兵就开始集结,找了波尔塔瓦和基辅铁路沿线的一座小城卢布内的西郊,作为预定突破点。
然后在半夜里疯狂赶路把好几个军的野战炮集中过去,并且趁着黎明前的几个小时紧急部署炮兵阵地,并最终在9日天亮前半小时开始炮火准备。
对面的德玛尼亚军果然来不及针对性地集中兵力,面对敌人占据局部炮火优势,填线部队只好放弃第一线堑壕,退过铁路线,退到后方的第二道临时简易堑壕,还疯狂地临时挖掘额外的散兵坑。
半小时后,露沙人借着第一缕晨曦发起了冲锋。
因为防御纵深被极大压缩了,德玛尼亚人的防线很快被冲得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