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辰。阳光明跟在赵国栋副厂长身后,走进了三车间的大门。

一股更加浓烈、更加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巨大的空间里,排列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纺纱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赵国栋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短袖衬衫,脊背挺直,步履带风,直接走向靠里的一排新安装的细纱机。

车间主任和技术员早已等候在那里,脸上带着紧张和期待。看到赵厂长过来,连忙迎上前。

阳光明迅速进入状态,落后赵厂长半步。

他一边听着车间主任和技术员略显急促的汇报,一边目光敏锐地扫视着那几台新机器运转的情况。

机器的轰鸣几乎盖过人声,他不得不微微侧身,集中注意力倾听。

同时,他的手已经下意识地伸进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准确地摸出了那个蓝色硬壳笔记本和钢笔。

“……赵厂长,主要就是断头率比老机器还是高,特别是夜班,挡车工反应不过来,效率上不去,还浪费原料……”车间主任的声音在噪音中拔高。

赵国栋眉头微蹙,没有说话,径直走到一台正在运转的细纱机旁,俯下身,仔细查看纱锭的转动和纱线的张力。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手指在机器的关键部位轻轻敲击、感受着震动。

阳光明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机器型号、断头率数据、发生时段、挡车工反馈要点。

他的字迹在颠簸的环境下依旧清晰工整。

当技术员开始解释一个可能的机械结构问题时,阳光明适时地翻到笔记本前面几页,那里记录着他提前查阅的该型号机器说明书要点和相关技术参数,迅速指给赵国栋看:

“厂长,技术员说的这个导纱钩角度问题,说明书上第三章第二节有提及标准值范围,现在实测似乎偏小了0.5度左右。”

赵国栋目光扫过阳光明指出的地方,又对比了一下技术员正在比划的位置,微微颔首。他没有多言,但阳光明知道,这个及时的补充信息对厂长判断问题很有帮助。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赵国栋带着他们几个人,在几台问题机器间穿梭、观察、询问当班的女工。

阳光明如同一个无声的影子,紧紧跟随,耳朵捕捉着每一句有用的信息,手上不停地记录。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衬衫后背,额头上也渗出细密的汗珠,絮粘在脸上有些发痒,但他浑然不觉。

他需要快速提炼核心问题,过滤掉情绪化的抱怨,将最客观、最关键的情况呈现在厂长面前。

当赵国栋终于直起身,示意大家到车间角落一个稍微安静点的工具柜旁集中时,阳光明立刻将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上面已经清晰地列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和初步建议的解决方向:

1.导纱钩角度校准问题(实测 vs标准)-建议技术组复查所有新机台。

2.夜班照明不足影响观察?-需实地查看夜班光照情况。

3.挡车工对新机操作不熟练?-安排针对性再培训,附劳模张师傅建议可参考。

4.温湿度对新机器影响是否更大?-需与动力科协调监测数据。

阳光明将笔记本递给赵国栋,同时简洁地口头复述了要点。

赵国栋快速浏览着,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一些。

他赞赏地看了阳光明一眼,这个年轻人不仅记录得快而准,更重要的是能迅速抓住要害,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路,省去了他大量梳理信息的时间。

“嗯,思路是对的。”

赵国栋合上笔记本,还给阳光明,声音沉稳有力,“老刘,下午就安排技术组,按第一条和第四条先查!

照明问题,你晚上跟我一起看看夜班情况。

培训的事,张师傅那边,小阳你去沟通一下,就说我说的,请她带带新人。

明天一早,碰头会!”

命令简洁明了。

车间主任和技术员连忙应下,脸上的紧张被一种解决问题的急切所取代。

走出三车间,外面的热浪似乎都显得清新了一些。

赵国栋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阳光明紧随其后。

回到办公楼凉爽的走廊里,赵国栋才放慢脚步,对阳光明说:

“下午记录整理好,简明扼要,明天碰头会前给我。张师傅那边,你亲自去一趟二车间,态度要诚恳。”

“好的,厂长,我马上去办。”阳光明立刻应道。他知道,厂长这是在肯定他的工作,并委以更直接的沟通任务。

下班的电铃声终于刺破了厂区的喧嚣。工人们如同开闸的潮水,涌向各个厂门。

阳光明随着人流走出红星国厂厚重的大门。

夕阳的余晖给街道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橙红色,但地面的暑气仍未消散。

他加快了脚步,朝着那个熟悉的小弄堂走去。

姆妈和大嫂,大概已经煮好了绿豆汤,正等着他回去,分享这第一个月工资带来的微小却真实的喜悦。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