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109.邻里同庆的氛围,家庭会议
石库门的天井,像一只被七月暑气蒸腾得滚烫的小小陶盆。
傍晚时分,下班的工人们如同归巢的水鸟,带着一身油汗与疲惫,陆续汇入这方寸之地。
整个石库门骤然活了过来,就像是浸泡在一种共同的沉甸甸的喜悦里。
今天是五号,发薪日!
石库门里的工人们,除了教书的冯老师,有正式工作的,几乎都在红星国厂和东方机械厂这两家养活了大半个弄堂的大厂上班,每月五号是工人们领工资和各类紧俏票证的日子。
此刻的天井,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平日的煤烟与汗酸味,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松快。连带着,那闷热似乎也退让了几分。
“陈阿婆,你家国强工资到手了吗?多少?”李桂嗓门又亮又脆,一边在水斗边麻利地搓洗着几根蔫头耷脑的鸡毛菜,一边扭头问坐在藤椅上摇蒲扇的陈阿婆。她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了。
“到手了,到手了!”陈阿婆笑得见牙不见眼,脸上深刻的皱纹像被熨斗烫过,瞬间舒展,“他是三级工,四十五块三毛!喏,粮票三十二斤,肉票半斤……哦哟,这个月高温补贴还多发了五毛!厂里讲是体谅大家天热做工辛苦!”
她手里那把旧蒲扇摇得呼呼生风,仿佛要把这好消息扇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四十五块三!哦哟哟,国强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冯师母正小心翼翼地往煤球炉上架一口小铁锅,闻言真心实意地赞叹,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我们家老冯,教了一辈子书,也就那点死工资,粮票还按脑力劳动算,才二十七斤,哪能跟国强比。”
“冯老师是文化人,贡献大!不一样的!”陈阿婆赶紧往回找补,脸上的得意却怎么也藏不住,像抹了层油光。
客堂间的门吱呀一声开了,陈国强端着一个磕碰掉几块白瓷的搪瓷脸盆,出来打水,他媳妇张春芳紧跟在后头,脸上也是掩不住的笑意,手里紧紧捏着个小布包,那鼓鼓囊囊的形状,一看就是刚领到的工资袋还没捂热乎。
张春芳接口道:“冯师母,可别这么说,冯老师是我们弄堂里的顶梁柱,教出多少好学生!我家国强就是出力气,哪能比。”
她语气真诚,但挺直的腰板和发亮的眼睛,无不透着对当家人的满意和骄傲。
“就是就是。”何彩云的声音从头顶晒台飘下来,她正踮着脚在竹竿上晾衣服,动作麻利,“我们家铁民,装卸工,力气是出得比牛大,工资嘛……”
她顿了顿,没往下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手里的湿衣服被她用力抖开,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意思大家都懂,赵铁民级别低,工资自然少些。
“嗳,彩云,别急。”蔺凤娇宽慰道,熟练地把话题转开,“说起来,明天礼拜天,大家有什么打算?票证都发到手了,不去买点啥?”
这话像一颗火星子,“滋啦”一声溅进了热油锅。
“去!当然要去!”
张春芳立刻来了精神,语速快得像机关枪:
“我们家那个竹壳暖水瓶,胆早裂了细缝,灌进去的开水,凉得飞快!一直没舍得换,就等这个月的工业券了!
明天天不亮,我就去第一百货排队,买个新胆回来!
再顺便看看,肉摊上要是还有落市的筒子骨,买两根回来吊吊汤也好,便宜!”
她眼睛发亮,仿佛已经闻到了骨头汤的香气。
“我也是!”何彩云在晒台上接口,声音里带着点隐秘的兴奋,“肥皂票两张,正好买两条固本肥皂!家里肥皂头都捏不拢了!还有……”
她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带着少女般的憧憬,“我看中一块‘的确良’的料子,浅蓝色的,想给铁民做件新衬衫!布票应该够!”
她想象着丈夫穿上新衣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弯起。
“‘的确良’!哦哟,时髦货色!”蔺凤娇也笑了,抬头看向晒台,“我家小囡乐枫,也是吵着要块‘的卡’做裤子,讲同学都有了。明天我也去布店看看。”她盘算着女儿穿上新裤子的模样,眼神温柔。
陈阿婆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我倒没啥大件要添,就是盐、酱油快见底了,还有煤球票也要去划拉点回来。哦,对了。”
她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蒲扇停了一下,“要是副食品店有处理的老母鸡,便宜点,我也想斩半只,给国强补补。”她看向大孙子,满是怜爱。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小小的天井里充满了对明天的热切期盼。
发工资带来的踏实感,混合着即将改善生活的憧憬,让这闷热的夏夜也显得不那么难熬了。
煤球炉上的锅开始滋滋作响,各家飘出不同的饭菜香气,虽然依旧寡淡,但今天似乎格外有滋味——那是用积攒的、舍不得吃的最后一点好东西,在庆祝这每月一次的“盛典”。
就在这时,一个挺拔的身影出现在石库门黑漆大门的光影里。
阳光明背着那个洗得发白、边角磨损却依然挺括的军用挎包,步履沉稳地踏进喧闹的天井。
夕阳的余晖在他身后拖出长长的影子,将他年轻的面庞镀上一层暖金。
“明明回来啦!”眼尖的李桂第一个看见,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她是阳光明的大嫂,此刻的骄傲感比自己涨了工资还强烈。
刷的一下,天井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过来。
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像被掐断了源头,瞬间小了下去,只剩下好奇和探究的目光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明明,领工资啦?”陈阿婆笑眯眯地问,手里的蒲扇都忘了摇,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阳光明那个鼓囊囊的挎包。
“嗯,陈阿婆,领好了。”阳光明礼貌地点头,脸上带着年轻人温和的笑意,既不张扬也不刻意躲闪。
“哦哟,我们的大秘书第一个月工资,肯定不少吧?”
张春芳快人快语,半是玩笑半是真心地探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听人讲,你起点就是九级办事员级别?”
她这话问得直接,像根针,一下子扎破了天井里那层客气的薄纱。
这话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连正在低头捅炉子的赵铁民也停下了动作,沾着煤灰的脸转过来,沉默地看着阳光明,眼神复杂。
晒台上,何彩云晾衣服的身影似乎也凝滞了一瞬,侧耳倾听。
阳光明还没开口,他母亲张秀英已经从自家前楼快步走了出来。
她显然是听到了外面的动静,脸上堆满了笑,腰杆挺得笔直,仿佛年轻了十岁,连鬓角白的发丝都透着精神。
“回来啦,明明!”她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爽利,一把拉过儿子的胳膊,像是展示一件稀世珍宝,“快,跟大家讲讲,你这头一个月,开了多少?让大家也替我们家高兴高兴!”
她目光灼灼地看着儿子,那份期待和骄傲几乎要燃烧起来,烫得周围空气都热了几分。李桂也立刻凑到婆婆身边,同样一脸热切。
阳光明感受到母亲抓着自己胳膊的手微微用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催促。
他笑了笑,从善如流,声音清晰而平稳,既无炫耀,也无刻意低调,像是在陈述一件寻常事:
“行政二十七级,基础工资三十块。因为六月七号才入职,实际做了二十四天,折算下来基础工资二十四块整。加上附加工资一块八,岗位津贴一块五,交通补贴八毛,还有这个月的高温补贴五毛,总共二十八块六毛整。”
“二十八块六!”张春芳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声音都变了调,“哦哟!第一个月就这么多!顶我们家国强当学徒时快两个月了!”她看向陈国强,眼神里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二十七级!哦哟哟!了不起!真真了不起!”陈阿婆连连惊叹,看向阳光明的眼神满是赞许,仿佛在看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起点就这么高!到底是跟大领导的人!”她手里的蒲扇又开始摇动,频率快了许多。
“就是讲嘛!”张秀英的腰杆挺得更直了,脸上容光焕发,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得意,“我们家明明运气好,本事也有!赵厂长是什么人?部队里下来的老革命,眼睛最毒!他能挑中我们明明,就是看中他靠得住,有本事!”
她的话语像一面旗帜,在小小的天井里猎猎作响。
李桂在一旁用力点头附和:“是的!是的!我们家明明做事体,顶顶清爽,脑子又活络!将来肯定还要升!”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笃信。
晒台上,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带着浓重鼻音的轻哼,随即是竹竿用力拍打的“啪啪”声,短促而激烈,像是某种无处发泄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