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41章 建房(大章)

下午,大营村村北。

阳光透过塑料薄膜,在蔬菜大棚里投下明晃晃的光。

陈守耕蹲在番茄苗垄间,泥土的腥气混著幼苗的青涩味在暖湿的空气里瀰漫。他弯腰用手背贴了贴地面,又警了眼掛在棚架上的温度计一一22°c,湿度65%,刚好。

“沙沙”的笔尖摩擦声里,他把数据仔细记在牛皮笔记本上,字跡工整得像教科书。

本子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从移栽日期到每日温湿度,甚至连叶片舒展的角度都有標註。

这些提前育苗的番茄苗刚过缓苗期,茎秆透著健康的深绿,叶片舒展开,长势都不错。

“陈老师。”清脆的女声从棚口传来,周青禾掀著塑料门帘走进来,军绿色的工装裤沾著点泥星,“李老板从京城回来了,说忙完了,请您去三號大棚一趟。”

陈守耕合上笔记本,往裤兜里一塞,直起身时腰杆发出轻微的“咯哎”声。他看著自己的这位学生,朝气腾腾、又磨去了城里姑娘的娇气,眼里带著笑意:“我听说,你要拍电影了?”

周青禾脸一红,挠了挠头:“是李老板要拍宣传影片,专门宣传蔬菜大棚的。”她往棚外指了指,“到时候在周边村子露天放映,让乡亲们通过电影了解蔬菜大棚。”

“这是好事。”陈守耕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年轻人就该敢想敢试。好好拍,

我还没在电影里见过自己的学生呢。你又是头一份。”

“您就別取笑我了,我就是跟著凑个热闹。”周青禾晃了晃手里的记录板。

陈守耕出了24號大棚,直奔三號大棚,

三號大棚里更暖和些,老李正蹲在角落綑扎竹竿,看见陈守耕进来,连忙直起身:“陈老师来啦!”

“陈老师辛苦啦,快坐著歇会。”李哲从棚角的矮桌旁拎过一把马扎,又给塘瓷杯里倒上茉莉茶递给陈守耕,“陈老师,喝点水。”

陈守耕接过茶杯抿了口,茶味清冽:“李老板,青禾说您找我有事?”

“您等会儿。”李哲转身走到夯土墙边,拎著一大一小两个袋子走过来。他解开绳结,麻袋里滚出些饱满的种子,一种带著浅黄色的纹,还有一种透著油亮的深绿色。“陈老师,您瞅瞅这个。”

陈守耕眼睛条地亮了,放下茶杯凑过去,指尖捏起几粒种子对著光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惊讶地抬眼:“这是醃渍小黄瓜和青刀豆的种子?”

他捻著种子的手指微微发颤,“这东西国內少见得很,你从哪弄来这么多?”虽说农业大学也有类似的种子,但多是用於实验,可找不来这么些。

“托京城市蔬菜公司的朋友弄的。”李哲笑著往麻袋里指了指,“青刀豆种子25

斤,醃渍小黄瓜5斤。您给算算,这么多种子能种多少地?能出多少菜?做成罐头大概有多少吨?”

陈守耕从兜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在膝头摊开就写。“醃渍小黄瓜娇贵些。理论上每亩用种50多克,但发芽率也就70%-75%,要保证每亩3000到3500株,实际得用65-75

克。”

他的笔尖飞快地划著名,“5斤种子—差不多能种三十多亩地。”

“亩產呢?”李哲往前凑了凑。

“亩產不算高,5000到6500斤吧。”陈守耕在本子上画著圈,又写下损耗二字,“出口的商品果要求严,长度適中,不能有畸形虫眼,这样的能占70%-75%,剩下的是次果。

也就是说,一亩地能用的也就4000到4500斤。”

他顿了顿,又算起罐头產量:“苏联那边的罐头多是500克玻璃瓶装,加工时得去头尾、沥乾水,醃製后水分还得流失15%-20%。这么算下来,每罐大概得用1.2-1.5斤新鲜黄瓜。”

铅笔在纸上敲了敲,“一亩地能出3000到3500罐,三十多亩地差不多能出五十多吨罐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