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皱着眉,听得认真:“还有这事?”他只知道张大千画得好,倒从没听说过这些过往。
郑彦博接着说,“应该是这个原因——他可能觉得给张大千的作品鉴定,就等于认可了对方破坏文物的行为。我要是早想到这层,就不贸然把《青城山水图》拿出来了。”
李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他轻轻点头:“闹了半天还有这层缘由!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木盒,心里的那点遗憾也烟消云散——能得到齐白石先生的真迹,还了解到这样一段往事,这趟荣宝斋之行,比他预想的更有收获。
洪三在一旁听得真切,也忍不住感慨:“嘿,没想到鉴定书画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郑彦博笑着说:“李老板,您以后再想收藏名家画作,可以随时来找我。”
李哲连忙道谢,随后和洪三一起告别郑彦博,抱着装着《墨虾图》的木盒走出了荣宝斋。
此时阳光正好,槐香伴着微风飘来,李哲坐在伏尔加轿车里,低头看着怀里的木盒,嘴角忍不住上扬——
有了这幅齐白石先生的真迹,再加上启功先生的鉴定书,等于是多了一个能代代相传的宝贝。
……
翌日上午。
市大街,鸟虫鱼市场。
此时的市场早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入口处搭着帆布遮阳棚子,棚下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草盆栽,从娇艳的月季到素雅的兰草,再到叶片油亮的绿萝,一盆挨着一盆,挤得满满当当。
摊主们大多穿着半旧的蓝布褂子,手里拿着喷壶时不时给草浇点水,嘴里还不停吆喝着,“刚到的茉莉啊,凑近闻闻,这香味能绕着胡同飘三圈!”
“文竹便宜卖喽,家里摆一盆,看书都有精神头!”
市场中间的过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有挎着菜篮子顺带买的大妈,有穿着中山装、戴着老镜仔细挑选盆景的老爷子,还有围着卖雏菊摊位叽叽喳喳的小姑娘。
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草的清香,还有远处卖金鱼的摊位飘来的淡淡的鱼腥味,热热闹闹的声响和鲜活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男一女手牵着手慢慢走着,男生身形高大挺拔,穿着一件浅灰色衬衫,正是 21岁的李哲;
身旁的女孩穿着一条白色连衣裙,乌黑的长发扎成马尾,肌肤白皙,一双长腿在裙摆下若隐若现,正是他的女友王婷。
今日王婷休假,李哲特意腾出时间约她出来,一方面是想陪她散散心,另一方面,他还琢磨着买几个盆栽、挑个鱼缸,养几条鱼,让偌大的四合院多些生气。
两人顺着人流往前走,抱着游玩的心态,边走边看。
没一会儿就听到了“哗啦哗啦”的水声,抬眼一看,前面一排摊位都摆着大大小小的玻璃鱼缸,里面的金鱼、红鲤在水里摆着尾巴游来游去,五彩的鳞片在光线下闪着亮。
李哲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拉着王婷快步走了过去。
摊位最里面的一个大鱼缸里,两条银龙鱼正缓缓游动,银灰色的身体修长,鱼鳍展开像薄纱一样,游动时姿态优雅又带着股劲儿,旁边还有几条色彩鲜艳的鹦鹉鱼围着它们转,李哲已经挪不开眼了。
“老板,这银龙鱼好养不?”李哲蹲在鱼缸前,指着银龙鱼问。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手里拿着个小网兜,笑着说:“小伙子,这鱼看着精神,养起来可得费点心思。
水得晾透了才能换,每次换水还不能全换,得留一半老水,不然鱼容易不适应。平时还得盯着水浑不浑,如果水太浑浊,就是该换水了。
我得给你说清楚,省的你养死了,再回来找我。”
李哲听着,眉头悄悄皱了起来。
他想起后世养鱼的场景,各种型号的过滤器往鱼缸里一放,水质能一直保持清亮,还有温控器、led灯,想调节水温、给鱼补光都方便得很,换水时用个抽水管,半小时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