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张维伊又问:“那现在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造价大概是多少?”

“五千多块。”李哲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最近物价涨得快,建材价格每个月都有波动,后续成本可能还会再高一点。”

“五千多可不是小数目。”张维伊皱了皱眉,“有多少农户能自己拿出这笔钱?”

“几乎没有。”李哲坦诚道,“大部分种植户都是在信用社贷款,我们公司也会帮著对接银行,爭取更低的贷款利率。”

这回答与张维伊的判断一致,他又问:“今年四季青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有多大?都是公司自己种植吗?”

“大概五百亩左右。”李哲解释道,“一部分是公司自营,另一部分是跟农户合作——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种子,农户出土地和资金,等蔬菜成熟后,我们会以市场价收购,给农户保底收益。”

张维伊沉吟片刻,提出了关键问题:“冬天蔬菜行情好,谁都知道赚钱。万一蔬菜种出来了,农户觉得外面收购价更高,不肯按约定卖给你们怎么办?”

李哲淡淡说道:“我们和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从种植户手里收的菜,最后会转卖给他们。”

张维伊自然知道京城市蔬菜公司,这家公司的“任务”就是保障京城的蔬菜供应,无论是耍无赖还是毁约,在他们那里都行不通。

得知四季青公司与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张维伊对李哲不禁高看一眼。

李过庆这时说道:“李老弟,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已经修建完成的大棚?也好直观感受一下。”

“当然可以,不过现在是八月中旬,天气太热,棚膜都撤下来了,只能看到棚体。”李哲想了想,补充道,“不如我带你们去育苗棚看看?那里还保留著完整的设施,也能了解一下我们的育苗技术。”

几人隨后往育苗区走,路上要经过成片的大棚骨架——水泥立柱整齐排列,竹竿搭建的棚架纵横交错,部分大棚外还遮盖著黑色的遮阳棚,远远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波浪。

张维伊指著遮阳棚问:“这遮阳棚是为了防晒?”

“对,有些经济作物的幼苗怕高温,中午日照强的时候,得靠遮阳棚降温,避免幼苗被晒伤。”李哲答道。

走进育苗棚,里面整齐摆放著一排排黑色塑料育苗盘,每个育苗盘里都有嫩绿的幼苗,看著生机勃勃。张维伊和李过庆都是第一次见这种育苗方式,忍不住俯身细看。

“这是专门用来育苗的?”李过庆好奇地问。

“对,每个育苗盘里的基质都是按比例调配的,能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比传统育苗成活率高。”李哲解释道。

“真是长见识了。”李过庆由衷讚嘆,张维伊也连连点头,他们了解国外的农业发展,知道足够专业,才具备大规模生產的可能。

此时日头已升至半空,天气越发闷热,李哲提议:“咱们去食堂休息会儿,喝点茶水。”

张维伊和李过庆也觉得热,便跟著李哲往食堂走。

食堂的小接待室里,金百万泡了一壶绿茶,给几人倒上。

喝了口茶,张维伊直奔主题:“李老板,您对四季青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比如蔬菜大棚的扩展方向。”

李哲思索片刻,答道:“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冬吃夏菜』会成为趋势。別说一个万安镇,就算整个廊方市都种大棚,也很难满足京津冀地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大有可为。”

“那您觉得,明年廊方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扩展到多大?”张维伊追问,语气里带著一丝期待。

“如果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帮扶,在四季青的带动下,扩展到五千亩应该不成问题。”李哲语气篤定。

张维伊立刻问:“那你们公司和种植户,最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

李哲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我记得《人民日报》上刊登过『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太对了。

您从京城过来应该有体会,从市区往大营村走,路况越来越差,坑坑洼洼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