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国也笑了,带着几分不好意思:「以前在京城罐头厂就是个普通工人,每天接触的不是机器就是干活的伙计,哪会想这些。
现在不一样了,在万安镇罐头厂当生产主管,要考虑的事情多了,生产质量、生产安全,还有产品的销路,一样都不能马虎。
我跟谢厂长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坐在一起聊这些,时间长了,也就懂点门道了。」
陈淑萍点了点头,又想起一个问题:「黄桃罐头也快过季了吧?等黄桃采摘完,你们厂又该生产啥了?」
「老二还种了一批腌渍小黄瓜,马上就能采收了,正好能接上趟。那批腌渍小黄瓜加上之前库存的番茄罐头,刚好能凑够剩下出口到苏联的一百吨外贸订单。「李振国条理清晰地说着,「等腌渍黄瓜采摘完,差不多就到十月中下旬了,到时候我们会生产米粥罐头。」
「米粥罐头?」陈淑萍一听,眉头皱得更紧了,「我记得你在京城罐头厂的时候,厂里也生产过米粥罐头,结果销量差得不行,最后都当成员工福利下发了。
那一年我可吃够了,天天喝那没滋没味的米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腻。现在新厂又生产米粥罐头,这不是赔钱货嘛!「
李振国赶紧摆手:「那不一样!以前京城罐头厂的米粥不注重口味,放的食材少得可怜,除了大米就是水,味道能好才怪。
我们新研发的米粥,一共放了八种食材,有点像腊八粥,有大枣、红豆、桂圆、莲子、百合、花生——食材丰富得很,味道肯定不一样。」
陈淑萍听到这儿,突然一拍巴掌,像是想起了什幺:「我记起来了!辉京前阵子跟我提过,说大嫂整天在家熬八宝粥,食材特别丰盛,刚开始喝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喝,结果大嫂天天做,他都喝腻了。
这大半个月没喝,前两天又嚷嚷着要喝八宝粥,前儿个妈给他熬了一回,他还说不好喝,为这事我还揍了他一顿呢!」
「没错,咱们这八宝粥罐头的方子,就是大嫂研发的。」李振国笑着说,「开始她就是在家熬给家里喝,后来家人喝腻了,她又拿到四季青公司的食堂熬,让厂里的工人提意见,综合大家的口味改了好几回,味道是越来越好了,以后做成罐头肯定受欢迎。」
陈淑萍话锋一转,想起了姐姐家的事:「对了,老二最近忙啥呢?昨儿个我姐过来串门,还说他有日子没找过婷婷了。」
李振国说道:「他要忙的可太多了。四季青公司一直在扩规模,合作的种植户加起来有几百亩。
好滋味罐头厂这边的事,他也得操心,生产线、产品质量都得盯着。
而且他最近又要开餐厅分店,对了,他还打算开一家五百平米的大超市呢!」
「超市?那是啥?」陈淑萍头一回听说这个词。
「就是卖东西的地方,跟供销社、商场有点像,但客人能自己挑想要的,更方便。听说外国人买东西都去超市。他手底下这幺多产业,能不忙吗?」李振国解释道。
陈淑萍有些担忧:「老二又是开新餐厅,又是办超市的,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他就不怕赔钱吗?万哪个生意做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李振国却一点都不担心,笑着说:「放心吧,老二心里有谱,他做啥事都想得周全,不会瞎折腾的。
新开的餐厅和超市的底商都是他自己买的,就算到时候买卖没干成,底商还在那儿,租出去收租金,也是一笔稳定的收入,亏不了。「
「妈呀,老二又买底商了?花了多少钱啊?」陈淑萍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赶紧压低,生怕吵醒外面的人。
李振国伸出两根指,神秘地笑了笑:「你猜?」
陈淑萍试探着问:「两万?」
李振国摇了摇头。
陈淑萍心里一惊,又猜:「难道是——二十万?」
李振国点了点头,陈淑萍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幺多钱!这得挣多少年才能挣回来啊!」
「你以为呢,那俩底商一个在亚运村,一个在西单,都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五百多平米的大底商,能便宜得了吗?」李振国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老二有眼光,是托了朋友的关系才买到,一般人想买,也买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