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么老了吗。

“你家授田多少亩?”皇帝又问。

“三十亩!”老汉答道。

李世民皱眉,“三十亩?口分田吗,那桑田多少亩?”

老汉答,“总共三十亩,二十亩桑田,十亩口分田。”

“你家两丁,就总共授田三十亩吗,那你原来是否还占田?”

老汉摇头,

“老儿以前是佃户,从塬上搬来这里,佃得主家十八亩稻地。大唐开国,朝廷授田,老儿才授了三十亩地,再无其它占地了。”

“那你儿子二十三,两年前已成丁,没再授田吗?”

老汉苦笑,“这御宿川三十里滈河滩几万亩良田稻地,大多有主,哪有余田可授,要不是改朝换代,我也不可能分得这三十亩地的。”

能分到三十亩地,其实他已经很知足了。

皇帝问随行的乡长郭二,“乡里无田可授了吗?”

郭二小声答道:“武德元年、二年、三年都授了田,但也是越授越少,再往后这几年,就都无田可授了。

就算有口分田主去世,但一般也都是优先授给其儿子了。”

田地是有数的,

富者多占一分,留给穷人的地就少一分。

御宿川在京郊,这里土地肥沃,是传统的桂球大米的种植之地,无数贵族豪强都盯着,一有机会就会兼并。

哪还有地可授。

“那你家就这三十亩地,如何生活?”皇帝问。

“就这样过,”老汉倒是觉得现在的生活还不错,他指着老妻在煮的粥,“现在一天两餐,天天能吃上饱饭咧。”

他感激李逸带来的祥瑞作物,

红薯、玉米、土豆、南瓜,这些让他们这些穷人的肚子不再那么饥饿,不会每年青黄不接时,到处挖野菜甚至剥树皮充饥了。

当然,还得感谢李家给他们做工赚钱粮的机会,农闲时就去李家的作坊田庄干活,

甚至孙儿孙女长大些还能去无极小学免费读一两年书。

三十亩地,有二十亩是塬上的桑田,种桑养蚕,桑地里还能间种些麦子,

麦稻一年下来也有三十多石,

又在塬上佃种了二十亩地,种玉米、土豆、红薯这些杂粮。

杂粮是一家的主粮,稻谷除了交田赋外,剩下的大多会卖给碾房加工成大米卖到长安,

他们家还养了几头猪,猪崽是从李家猪场领的,不需钱,只要把猪粪给李家便行,这几头猪要两亩地的红薯玉米萝卜等喂养,辛苦一年,卖了猪,多少还是能赚些的。

家里也种了桑麻,妻女还养蚕织丝,一家人的穿衣,还有朝廷的调绢、绵,都靠妻女们的辛苦。

老头子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说比过去强多了。

以前佃种十八亩稻地,一年到头辛劳,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说他们夫妇总共生了七个孩子,最后就养活了一儿一女,其余的不是病死就是饿死了,还有一个成丁了,却死在去辽东运粮路上。

这辈子吃了太多苦,五十不到,已经苦成七老八十的样子。

现在的日子,已经温饱了,也知足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