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好,”

李世民弯腰拔下一根稻穗,很认真的收起,“这支嘉禾,朕要带回长安,珍藏起来。”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关中富饶,並非浪得虚名,渭河两岸,尤其是渭北的白渠一线,都是水浇麦地,田地肥沃,水源充足,到了夏季,麦浪翻滚。

而秦岭脚下,八水河畔都是稻作区,每年秋收,也是稻穀飘香。

只不过,八百里关中平原,也难以供应一座百万人口的帝都。

眼下刚经歷大乱后,长安人口还不算多,粮食供应的问题还不算严重,开皇盛世之时,一遇点水涝蝗灾,隋天子都要带百官逐粮洛阳。

从关东的三河,或是江淮运粮到关中,耗时漫长,成本还高,运输耗费是粮食本身的好几倍。

望著金色的稻田,李世民问罗三,“现在百姓种地,一亩地要纳多少粮?”

“御宿乡里的朝廷课户,正赋,每丁地租是一年两石粟,户调是两丈绢三两绵,我们乡里的课丁,普遍只授田四十亩左右,二十亩永业种桑麻,二十亩种稻麦,则粮田一亩折下来是一斗粟,桑田一亩是一尺绢和一些绵。

朝廷每年还要征户钱,每三年一次大年,三倍徵收,小年每户平均是二百钱,大年则平均是六百钱。

乡里有社仓,不过是自愿捐纳,一般是上户纳粟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罗三瓣著指头,跟皇帝一笔笔匯报,这些是明面上的税赋课捐,也还有一些衙门乡里的摊派,什么办手实计帐的纸笔钱等等,零零总总也不少。

另外就是纳粮,还会有鼠耗加征。

课户的正丁每年还要为朝廷服二十天的免费劳役,年满十八未成丁的中男,也要承担一些杂役现在,朝廷要再征义仓粮,一亩再征两升。

看似两升加征的不多,可层层的加,也还是增加了负担,朝廷说亩征两升,可地方上还要有雀鼠耗等,每个正式的税赋,州县、乡里,总要趁机搭车剥一层的。

因此,这两升义仓粮,可能最终百姓实际出的是三升甚至四升。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如果一户百姓能均田百亩,这些负担算下来,当还是能承受的,但如果只有三四十亩,负担就挺重,若是一户数丁,却仍只有四十亩,甚至不到四十亩,那又要缴租调,又要缴户钱,还要服丁役就很繁重。

这种情况下,百姓选择弃籍逃户,依附於豪强地主,甚至隱匿山林,就很正常了。

如李逸说过的一样,普通百姓,生活其实就是生存。

当然,乡间大户地主,其实也一样逃不过被盘剥。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