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一到,她母亲回到了家里,两孩子留给了那光棍汉。
于氏原来还有个姐姐,也是在饥荒时,被迫卖了换了些口粮。
而他还有个弟弟是饿死的。
对於这些佃户们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努力的活著,可这也很不容易,於是有时尊严就不再重要。
她父亲为了娶妻,只得借高利贷,还得同意妻子娶进门让管庄和尚先睡。
饥荒时,无奈把妻子典租给领村光棍,不仅是给別人洗衣做饭,还给別人生孩子。
据说,大业末,最动盪飢饿的那几年,不仅是典妻卖女,还有人易子而食。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好像也就习惯了。可今天,让他们知道原来不该这样的。
李逸看著这对新人,“恭喜你们喜结良缘,祝你们白头偕老,如今入籍落户,分田授地,希望你们今后能够丰衣足食,日子幸福安康。“
“你家口,分得多少地?”李逸问他们。
张大山今年二十五了,算是个老光棍,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兄,一个二十,一个十七,还有一姐姐两妹妹,原本还是有几个兄妹,但都天折了。
一姐二妹都出嫁了。
这家里,除了他兄弟三个和父母外,还有个耳聋了的祖父,他父亲四十多,祖父六十多岁。
现在又娶一新妇,一家七口人,五个男人,一老二丁二中。
“哦,那你一家能分到二百亩地了,八十亩永业桑田,一百二十亩口分田,不错,好好耕种,土地不会辜负汗水的。”
张大山家不止分得二百亩地,他母亲、他妻子都曾被和尚糟蹋过,所以还能各获得十亩地补偿,他祖父耳聋,也是过去被和尚一巴掌打聋的,也能补亩。
这么算下来,张大山家这七口人,能获得一百一十亩永业田,一百二十亩口分田,总共二百三十亩地。
这结果,是他们一家人都不敢相信的。
“李相,我家真能分得二百三十亩地吗?”
“嗯,我李逸说话算数,现在不就开始在登记嘛,登记完就会授田。“
张大山家原来佃种了寺里百亩地,好坏皆有。
现在按李逸的规定,这百亩地,直接就划到他们名下了,另外再授一百三十亩。
“地分给你们了,你们也登记入籍了,以后是朝廷的良民,也是朝廷的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