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得按丁承担租庸调,一丁每年两石粟,两丈绢三两绵,还有二十天的劳役。
此外,每亩地要纳二升义仓粟,这是你们身为国家良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
张大山很痛快的应下了,“有了二百三十亩地,一年就算要纳这些租赋和服劳役,我们也愿意。”
以前给寺里种地,地里收穫的六成得纳租,种寺里的地,还得给他们一年白干三四十个工,甚至租押、佃礼佃酒,也是让他们深受其苦,却又无可奈何。
如果有自己的地,那收成就都是自己的,就算要缴租调,算下来也划算的太多。
负担减轻了许多。
“你们家二百三十亩地种的过来吗?”
“我们有七口人,咬咬牙,种的过来。”
张大山说要种一些桑树养蚕,种些麻织布,还要种些枣树榆树等。其余的地种粮食,还可以轮耕休种,这样也能保存地力,有较好亩產收穫。
他甚至已经在划算著哪块地种桑哪块地种麻,哪里的地种麦子哪里的种粟谷大豆。
新娘子於问,“朝廷分给我们的地,寺里不会再夺回去吧?”
“当然不会。”
在村民们都完成登记后,李逸又宣布了一个喜讯,“你们分田授地后,今年的租调不用交,明年的也免除,只需承担每年二十天的劳役即可。”
今年已是年底,免除本是应该,可明年也免,那就是真正的关怀。
村民们激动的都不知道如何表达,一些村民直接跪下磕头了。
以前他们遇难事,把自己捨不得吃用的香油提到寺庙去进贡,向佛祖菩萨们许愿祈祷,可並没有得到回应庇护。
现在,李相国路过,却让他们脱离苦海。
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激,便用以前在寺里拜佛的那套了。
“都起来吧。”
“你们真正要感激的是圣天子。”
村民们想要好好招待感谢李逸,他们东家凑出几只老鼠干,西家凑出一串泥鰍干,村头老张家拿来一些红薯,村尾老王家则提来玉米,有人把自家下蛋的老母鸡都抱来了。
也有人把准备进贡给寺里的香油拿来了。
看著他们这东拼西凑,想要做顿拼好饭,李逸摆手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