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33章 奥斯卡的前哨

今年金球奖华夏一共有两部电影入围。

而且两部都是古装武侠。

《十面埋伏》、《剑雨》。

看似是华语武侠片的集体胜利,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两种东方叙事逻辑。

前者在于对东方美学符号的极致堆砌,这是老谋子的拿手好戏。

比如牡丹坊的水袖舞、竹林间的飞刀对决、漫天飞舞的枫叶等。

每一个镜头都在强化西方观众对「东方奇观」的既定想像。

它的叙事本质是可见的、外向型的。

不追求武侠世界的深层逻辑,而是将武术转化为视觉奇观,将人物简化为符号载体。

国际章饰演的小妹,其身份反转更像剧情噱头,而不是人物弧光的延伸。

能入围金球奖,实际上就是对它商业型东方叙事的认可。

毕竟《十面埋伏》全球票房破1.5亿美元。

这种高辨识度+高票房的组合,能为奖项带来足够的市场关注度。

而《剑雨》的入围恰好相反,它走的是内向型的路线。

影片没有刻意放大武侠的视觉奇观,反而将重心放在「人」的困境上。

细雨换脸放弃江湖,却逃不过过往的追杀。

陆竹为渡化细雨甘愿受死,留下「我愿化身石桥」的禅意台词。

这种叙事剥离了武侠的符号外壳,将其转化为关于「救赎与选择」的普世命题。

西方观众或许不懂「江湖恩怨」,却能共情「想摆脱过去却被过去束缚」的人性困境。

再加上威尼斯金狮奖的背书,《剑雨》也成了金球奖讨好文艺市场的关键。

它需要这样一部作品证明,自己并非只看商业热度,也能识别出有深度的东方叙事——

2005年1月9日,颁奖前一个星期。

此时,各大媒体已经得知两部入围电影的导演都确定不会出席颁奖典礼。

国内的媒体就难受了。

你们不参加我们哪有采访素材啊?!

当然,不参加有不参加的报导法子。

比如最先冒头的一些娱乐小报。

《影视圈内幕》的头版标题直接用了红底黑字:

「双导缺席金球奖:是不屑还是心虚?」

文中翻出《十面埋伏》此前「百万观众找漏洞」的旧帐。

暗指张毅谋怕重蹈《英雄》冲击奥斯卡失利的覆辙。

「与其红毯陪跑丢面子,不如躲在片场装专注」。

更刻薄的港媒则拿票房说事儿:

「《埋伏》内地票房1.53亿,起《剑》的3亿全球票房差得远。

方导都没参加,老谋子都更不敢参加了。」

这话说的,好像好像我们emo导演不如他方冬升一样?!

港媒的报导刚出街,老谋子的粉丝立刻炸了锅。

「张毅谋吧」里瞬间涌现数百条反击帖。

置顶帖直接用出数据长图:

「《英雄》全球票房1.84亿美元,《埋伏》全球1.5亿美元。

方冬升不就一部《剑雨》的票房过亿,其他的还有幺?」

还有粉丝翻出张毅谋的国际履历:

「1988年《红高梁》拿柏林金熊时,方冬升还在草窝里趴着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