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钱自是不菲,他浑不在意,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既至京师,中秋佳节焉有不食蟹之理?
大小苏求之不得,忽又叹气,却是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娘亲:值此中秋佳节,若能阖家团圆,共品吴掌柜的手艺,那该多好!
吴铭同三家人商定了相应的菜品和价码,数狄家最丰盛,王家次之。
三桌宴席,多乎哉?不多也!
中秋夜合该饮酒赏月,酒楼的生意才叫兴隆,状元楼的雅间雅阁,早被预定一空。
吴记川饭不做夜市,硬体也不行,当然不能和正店相比。
王、苏两家纯粹是借中秋节的由头品尝美食,唯有狄家是正儿八经来吃团圆宴的,更兼有饯行之意,因此狄家这桌席,吴铭定会给足排场。
幸而,中秋过后便要歇业改造,不必早起卖早点,也即是说,无论狄家吃到多晚,他都可以奉陪。
「我也可以奉陪!」
宋代过中秋时,现代恰是周日。吴振华提议道:「这样嘛,明天我又来倒糖饼儿,到时候把苏东坡和狄青请进来,来都来了,还是要见个面撒!我倒要看下苏东坡的脸有好长."」
咋的,千年老粉不请自来,为见哥哥一面,以公谋私是吧?
「狄青就别见了,他对糖画未必感兴趣,你也别奉陪了,明晚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大苏是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他弟弟偏好甜口,这对兄弟你应该能见到。」
老爷子这辈子没对儿孙提过什幺要求,难得有个朴素的愿望,吴铭尽量满足。
「要得!」
吴振华一口应下。
他对狄青知之甚少,只在铭娃儿小时候陪他看过一点动画,知道狄将军是一位大英雄。
只要能见苏东坡一面,他便心满意足了。
也不尽然,还有一位历史名人,他也想一睹其真容。
「好久(什幺时候)把包青天也请来见个面?」
这话说的,好像我去请人家就会来一样,我得有多大脸啊!
吴铭心里吐槽,嘴上说:「包拯年底才进京,你把身体养好,迟早能见到。」
是夜,吴振华满怀期待地离去,次日又早早到店,不,是早早到家,率领儿子儿媳将放在家里的糖画工具搬至店里。
老爷子已经做好技惊三苏的准备,或者说,他时刻准备着。
「师父,鱼行的人来送货了,是否让其送些螯蟹来?」
谢清欢知道师父今日要烹制螃蟹,故有此一问。
「不,为师自有进货渠道。」
谢、何二人对视一眼,心下了然。
不消问,师父定又要去海边现捞。
中秋是食螯品蟹的时节,螯即蛤,之前已为醉翁烹制过车螯;蟹即螃蟹。
宋代受限于物流技术,东京城里的螃蟹贵得令人发指,上等的青蟹,宋人称之,须卖一贯一只,品质最低的也要两三百文一只。
寻常百姓自是消费不起,主要还是卖给富贵人家。
当今圣上就爱吃螃蟹,打小就爱吃,可小孩儿哪里管得住嘴?一吃起来便没有节制,最后吃出毛病来了:头晕眼花、四肢麻木、咳嗽咯痰,还经常便秘。
彼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见状,当即发下懿旨:「虾蟹海物不得进御!」
把赵祯气坏了,直到若干年后亲政,仍对刘太后心怀怨恨,一是怨刘太后听政时间太长,让他当了多年的傀皇帝;二则怨刘太后管他太严,连螃蟹都不让吃。
以史为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吃货的怨念。
苏东坡同样爱吃螃蟹,其晚年被贬詹州期间,以饮食为寄托,将烹饪技艺与人生境遇融合,作《老饕赋》云:「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说起来,似乎就没有大苏不爱吃的东西,纵观其一生,说是贬到哪儿就吃到哪儿也不为过。
当然,以现代的烹饪理念来看,半生不熟实非食蟹之正道但在宋代,生吃螃蟹并不稀奇,有一道菜叫「洗手蟹」,便是将螃蟹剁碎,拌以麻油和各种味料,做起来快捷简单,洗个手的工夫便能纵享美味,故此得名。
何双双倒是会做,但吴铭不敢尝试。
买菜就交给老爸老妈,吴铭得跑一趟海鲜市场。
由于两边的节日并不同步,宋代已过中秋,现代仍处于农历七月,螃蟹还不到最肥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