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臣奏请陛下,派人前往陇西,与秦国联络,商议再次北伐之事。」

百官纷纷附和,唯有几名谨慎的官员面露担忧:「秦国野心勃勃,若助其壮大,他日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金国?」

韩侂胄却不以为意:「眼下首要之事是收复开封,至于日后,待我大宋国力恢复,再做计较不迟。」

他心中清楚,自己如今地位不稳,唯有收复开封这座故都,才能青史留名,塑造金身,稳固权力。

秦国的威胁虽然也很大,但却不是当前要考虑的。

与朝堂的「清醒」不同,宋国民间对秦国西征的认知,却显得十分模糊。

宋国官府对秦国的消息管控极严,而秦国宣德司虽试图在宋国境内宣传秦军战绩,却因受制于宋国官府的打压,无法大规模展开。

只能通过少数商贩、流民,将「秦军灭辽国、破花剌子模」「秦军攻占关中、斩杀金国精锐」的故事,在小范围内传播。

在临安的集市上,一名从陇西榷场回来的商贩,正对着围拢的百姓讲述秦国的见闻。

「秦国人可厉害了,他们的火炮能轰碎城墙,骑兵能以一当十,连万里之外的花剌子模都被他们灭了。」

百姓们听得半信半疑,一名老者皱眉道:「你莫不是在吹牛?哪有这幺厉害的军队?」

商贩急了,唾沫横飞,说自己去过秦国边境,还从行囊中掏出一块秦皂(香皂)和一盒秦火(火柴),递到众人面前。

「我怎会吹牛?你们看,这就是秦国的物件。」

「这秦皂洗手,比咱们的皂角干净多了。」

「这秦火,一划就着,比火石方便百倍,还有秦国的棉布、羊毛呢,又便宜又耐穿,在陇西榷场都抢疯了。」

随着秦国商品不断流入宋国,百姓们对「秦国」的认知,也渐渐从「遥远的西域国家」,变成了「能造出新奇物件的强国」。

陇西的榷场,如今已是宋秦两国贸易的核心之地。

秦国的棉布、羊毛呢、秦火、秦皂、琉璃、胭脂等商品,也成了宋国百姓追捧的「稀罕物」,每次运到榷场,都被一抢而空。

而宋国的丝绸、茶叶、粮食,通过商队运到榷场,再转销至秦国,深受秦国民众喜爱。

只是这种贸易,始终局限在榷场之内,两国商队无法进入对方国内,规模也受限于官府的管控。

更让宋国朝廷焦虑的是,他们最想要的秦国战马、火器以及河西钢,却被秦国明令禁止交易。

此前数次派人前往陇西求购,都被秦国人拒绝了。

秦国关中,陇县西北的龙门山,正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中。

这座隶属于六盘山系的山峦,虽不算巍峨,却因地处秦金边境,成了两国势力交锋的「隐形战线」。

山脚下的陇县,原属陈仓。

在上次关中之战中陈仓被秦国夺取北部县域后,陇县便成了秦金拉锯的前沿。

一旦战事爆发,金军从陈仓北上,三日便可兵临陇县,因此秦国在陇县南方的缓冲区,常年驻扎着一支第二镇的野战大军。

但这一日,龙门山下却来了一支与众不同的秦军队伍。

百余人的队伍里,士兵们大多穿着轻便的皮甲,腰间挎着弯刀,没有七镇野战部队那般「尸山血海里泡出来」的凛冽杀气。

唯有旗杆上那面绿色的日月战旗,昭示着他们秦国军队的身份。

这是秦国的二线部队,地方守备团,主要负责维护边境州府的治安,战争紧急时期也会征调前往战场。

队伍前方,一名三十多岁的将领勒住马缰,他身穿黄色布面甲,头戴黄缨盔,脸庞棱角分明,手臂上隐约可见几道战疤,正是陇县守备团的守备官赵大川。

他侧过身,对着身边一名身穿青色棉布长衫的男人躬身说道:「巡抚大人,前面就是龙门山了。」

被称作「巡抚大人」的男人,正是渭北巡抚高忠义。

他没有穿官服,一身布衣显得十分朴素,勒马驻足,目光扫过龙门山的山势。

山峰连绵,林木葱郁,晨雾在山谷间缭绕,倒有几分清幽之意。

他轻轻点头,口中念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这龙门山虽不算险峻,却因一位真人在此修行,倒也多了几分名气。」

「大人说得是。」

赵大川附和道:「关中的百姓都在传,山上住着位道教的老神仙,就是当年曾云游四方、救济百姓的丘处机道长。」

「百姓们都称他『长春真人』,说他能呼风唤雨,还能预知祸福,不少人都上山求他指点呢。」

高忠义轻轻一笑,点头说道:「丘处机道长乃是道教名宿,心怀天下,当年曾劝诫过金军残杀百姓。」

「咱们上山,见一见这位长春真人。」

「遵命。」赵大川应声。

随即对身后的士兵吩咐,「留下二十人在山下警戒,其他人随我和巡抚大人上山。」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