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至於需求缺口嘛,不足的部分由人工养殖的產能补齐。

唐植桐掂掂竹竿,找准重心,顺著树上的声响確定目標,心静、手稳、眼明,还没出五分钟就沾到了俩。

“哥哥真棒!”对於唐植桐的手艺,凤芝由衷的发出讚嘆。

“行了,再粘俩,咱就往回走,咱妈下的麵条估计都出锅了。”唐植桐看著小王同学將两只知了交给了凤珍,打算再给她粘俩玩。

“哥,咱们再粘一会吧,说不定能凑一盘菜呢。”在给小王同学也粘了两只之后,凤芝还是不乐意回去。

“那得粘到猴年马月,小心回去晚了,咱妈扇你。”唐植桐不由著妹妹的性子来,比起知了身上那点肉,他更想回去吃凉麵。

回家的路上,三个姑娘每人手里都捏著两只知了,六只知了犹如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欢。

“咱人说话有方言,知了也有,听说滇省的知了很癲,叫声就跟拉警报似的啊个不停。”听著刺耳的“知了”声,唐植桐想起了动物的口音问题。

“真的假的?”凤珍有些不信,她能理解人因为有方言,说话腔调不同,但知了这种小玩意怎么也会有方言?

“让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我小时候听到的知了声又短又急,那动静像是一直在喊蚊蝇、蚊蝇。”小王同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南泥湾的知了声跟四九城的知了声区別很明显。

“一方水土不光能养一方人,也能养一方动物。不光知了有方言,其他动物也有,我听说公鸡打鸣的声音就差別也很大。”说起动静,唐植桐又想起了棒子那边的公鸡。

那边的公鸡打鸣声音特別短,三秒钟完事,韩风味甚浓。

“你学一个听听?”小王同学在旁边怂恿道。

“那不行,我学不来,我又不是周扒皮。”唐植桐不假思索的拒绝了,时间太短,大丈夫做不到啊!

一听周扒皮,小王同学和两个小姑子都笑了。

周扒皮的故事来自《半夜鸡叫》,是战士作家高玉宝的作品,1951年,他的同名长篇小说开始在军內报刊连载,引起的反响很大,接受过最高领导的接见。

1955年,同名小说正式出版,颇为畅销,所以小王和凤珍、凤芝都知道这个故事。

回到家,锅在炉子上蹲著,里面的水咕嘟咕嘟开著。

张桂芳见孩子们回来,才开始下麵条。

当然,也少不了埋怨几句,但凤芝不当回事,拿著知了跟母亲显摆。

“吵。”张桂芳一边用筷子拨动麵条,一边回头瞅了一眼闺女手上的知了。

“妈,就六个,炒不著吧?我让哥哥多粘两个,他嫌费事不给粘!”凤芝担心炒不著的同时,还不忘告状。

“你是什么耳朵呀,满门心思都是吃。我是说你手里的知了叫的吵人,把翅子揪了,等下好麵条,我给你烤烤吃。”张桂芳用手指头戳了闺女脑门一下,一分生气,三分乐,还有六分心疼。

“哦~吃知了嘍!”凤芝挨了一指头,非但没有放在心上,还亲自动手给知了实施了“五马分尸”之术,过程很残忍,烤熟很好吃。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