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液这边的内容就要复杂一些,崔照夜说了如今她的“人之剑”思维中,【剑态】是构思较为完整而等待验证的一个系统,可是这条路何以迈入,却是一个绝无前人经验可参照的问题。
裴液调整好状态,出鞘的【山羽】背在臂后,崔照夜认真地讲着她的思路,长孙玦在更后面抱膝坐在一块垫子上,颇为期待地看着。
“剑招,是人将心中认知凝于剑中,再反之以影响世界;剑态,则是人从剑中汲取对世界的观照,反于己心,使‘我’成为被剑影响的客体。”崔照夜缓缓道,“在我的设想中,成功之后,人与剑共处一神异之态,这样的状态仍要持剑才能维持。此时剑者是‘以心御剑’,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合一。”
“此境界能否抵达,主要看剑者的两项素质:其一,对‘剑’的敏锐。剑中之颟顸愚钝者,甚至一生听不懂手中的剑在说什么,终身蹉跎于拙境,又岂能完成‘心剑通’?故要剑赋过人,此其一也。”崔照夜本来气质矜贵,谈及剑事言辞更加锋利,并不给口中的愚钝者留什么余地,好在这里除了一旁抱膝而坐的少女外也没人受到攻击。
“其二,多情敏思。心如‘火中问心’者,以我之心观照世界,固然洞察秋毫,永不犯错,却也难以被外物触动。‘态’以心为底,一颗人的心,必然感悲喜、知忧怖、能爱恨、有迷惘……可有明澈恒定之志,不宜有万物不扰之心。它容易被人和物触动,并与自己的剑完成一场共鸣。”
崔照夜讲到这里偏头看向裴液,眼中的欢喜并不加掩饰:“裴少侠这两项素质俱是顶尖,我在西池上看见那道《初月北雨》的藏式时,就已经确定了。”
那样的“情意”之剑,裴液学着确实很通畅,而且极为喜欢。
“在我的设想中,剑者若已熟识这条路径,则佩剑观物,于天地间思考冥悟,理应可以得此真意。”崔照夜显然想过无数遍这件事,“但如今谈及起步,我们还是从裴少侠已习得的剑术入手吧。”
“何意?”
“剑术中本来包含对世界的认知,以前我们得其意蕴后只向外发,现在可以尝试从中撷取某种契合自身的真意,以剑通我,完成一次‘赋心’。”崔照夜道,“就像《玉翡剑》中的蝉鸟之变,我觉得裴少侠对这门剑……好像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
“总之,我的意思大概就是裴少侠可以将心浸入已掌握的剑术中,完成一次淬炼。”崔照夜伸指道,“具体操作来说,我们可以先冥感其中物象,然后再从多门剑中抽象出某种心剑共感之……情?或者‘理’。我想是一样的。”
“听起来有些玄妙……”裴液蹙眉沉思,缓缓转正手中之剑。
“不错。”崔照夜轻叹一声,“这本就是立意极高的尝试,一开始就要求心与剑和,若非如此,也不会直到今日都无人能为我一试了。”
裴液微笑一下:“无碍,我踏上剑路的第一步,也正是‘心与剑和’。”
崔照夜眼睛发亮地看着他:“好!那我们就正从《玉翡剑》开始吧——裴少侠边思边说,我来帮裴少侠推断该往哪个方向去悟。”
这是一个令人惬意的过程,裴液毫无遮掩地将自己的剑术在梳理中娓娓道出,崔照夜则提笔在纸上巨细无遗地记着,凝目沉思,努力寻找着其中那座使人升华的门庭。
《雪剑》《玉翡剑》《初月北雨》《杨》……少年的剑极为浪漫,充斥着缤纷的物象。
要从几个剑名里感出真意还是有些天方夜谭,崔照夜仔细排列着每一式剑招和剑理,又努力往深处推导着少年对这些剑的感受和用剑心境,它们最后凝聚出的那一团形态在她心中朦朦胧胧,一时看不清样子。
裴液最后将诸剑在心中过完一遍,落下话头,顿了一下:“如何,崔姑娘?——抱歉,我会的剑术虽然不多,却有些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