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先进城,打探消息后再说。」

定下计划,大船继续前行。

但此时航道拥堵,几乎是船挨着船。

丈余高的漕船最是霸道,船帮漆成朱红,舱门贴着「一帆风顺」红纸,一条接一条,占据了近半水道。期间还有矮而宽的盐船,帆布被盐霜染得发脆,跟在漕船身旁。

看两帮人互相对着黑话,明显是江淮道上之人。

往来的商船也不少,船旗上写着「苏州府」「杭州府」「徽州府」等字样,就连北方州府也有。

但更令人头皮发麻的,则是那些个精巧的小乌篷船,船娘头戴竹笠,手摇橹桨,橹声「呀咿呀咿」穿行在大船之间,似小鱼到处游弋。

她们竟在河上做起了生意!

有船家运送补给,甚至有船家兜售早食,在木托盘上摆着扬州包子,还有小火炉,蒸笼掀开时,热气裹着肉香四溢。

废了不少劲,大船才停靠在东关码头。

跳板搭在青石驳岸上,众人还未踏足,便闻水声、人声、号子声混作一团。

码头石阶层层迭迭,自河沿直铺至街面,每级石阶皆被漕船纤绳磨出浅痕,泛着温润的光。

脚夫们赤着膊,肩扛漕粮麻袋,喊着「嘿哟」的号子,一步一挪往岸上行,麻袋上「漕运总仓」的朱印,被汗渍水雾浸得有些模糊。

码头旁立着块青石碑,刻着「东关水门」四字,碑角爬满青苔,不知已经历多少年头。

当然,众人并未急着下船。

十二元辰毕竟不是普通人,别说体型恐怖的武巴、容貌不凡的龙妍儿,就是其他人也气质不俗,在人群中很是扎眼。

因此,众人一致商议就待在船上,不去城中客栈,左右林家这大船设施齐备,什幺都有,做饭都没问题。

唯有李衍和沙里飞,一番乔装打扮,跟着林胖子走上码头。

码头之上,本就已热闹不凡。

但转入一条街道后,喧嚣声更是扑面而来。

街道宽约丈余,仅能供两辆马车并行,人头攒动,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街两旁肆廛鳞次,锦旗招展,门脸皆挂着牌匾,木匾上的字或遒劲或娟秀,各有风情。

李衍听力不凡,街上声音不由自主钻入耳中。

左侧是家绸缎铺,招牌写着「吴记云锦」,掌柜是个苏州人,操着软语向客官介绍:「这匹『霞姿月韵』,是江南新织的,夜里照有金线光,扬州盐商太太们都爱用…」

右侧则是家茶叶铺,柜台后摆着数十个锡罐,罐上贴着手写的茶名「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六安瓜片」等红纸贴。

似乎是瞧见李衍目光,门口摆茶摊的伙计连忙笑道:「客官进来尝尝我家的茶?我们扬州人喝茶,讲究『早茶晚酒』,早晨来壶茶,配着烧饼、包子,能坐半个时辰…」

李衍连忙摆手,那伙计也不强求,立刻迎上其他客人。

不仅是店铺,街道两侧小摊子也不少。

有卖「临清帕」的,竹筐里的帕子绣着兰芷,针脚细密…

有修脚师傅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是小凳,一头是铜盆,凳上贴着「扬州修脚」的红纸…

还有说书人在茶馆前搭了个小台,醒木一拍,讲起《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段子,周围围满了听众,有孩童踮着脚,有老者摇着蒲扇,笑声、喝彩声不绝。

如此繁华,李衍走南闯北都少见。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