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万幸目前博世还没有彻底军用,对外销售渠道还在,倒是让巴黎分公司买来了方文想要的零部件。

第二个改造是加装蓄能器缓衝:在主油路中串联 1-2个皮囊式蓄能器(容量根据衝压吨位匹配,如 50吨衝压机配 10l蓄能器),利用氮气压缩特性吸收衝压瞬间的压力峰值,避免管路因衝击爆裂,同时减少电机启动次数(蓄能器可储存能量,短时间供油无需电机满负荷运转)。

皮囊式蓄能器是未来液压系统中常用的能量储存与缓衝装置,因其结构紧凑、反应迅速而被大量使用。

它的结构也不复杂,由皮囊-壳体-阀组三位一体组成。

方文按照自己的记忆构思做出了皮囊式蓄能器设计图,然后亲自做出了这种装置。

第三个改造是增加压力补偿阀:在进油管路加装先导式溢流阀,设定最高工作压力,当系统压力超过閾值时自动卸荷,防止过载损坏泵体和油缸。

三种改造设计在方文的操作下进行。

原有的液压机被拆卸下来,该替换的部件全部替换,原有隱患的部件也没留下。

新的液压装置在体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將效率和稳定性全部提高了一大截。

就这样,方文完成了creusot400液压式衝压机的改造,並用改造后的creusot400进行了衝压试製。

效果很好,压力变化比之前小了很多,稳定性大幅提高,已经达到了可以让普通工人进行低难度操作的程度。

由此,弹体的部件衝压环节算是解决了。

这个改造难度最大的环节过关,其他环节就更难不倒方文。

时间一点点过去,方文亲自动手,將火箭弹的弹体,战斗部,引信等部件製作出来,然后拼装焊接,装药.

一个由他从头到尾亲自製作的火箭弹诞生了。

经过试射过后,效果已经达到了苏制82毫米火箭弹。

而后,方文按照第一次的生產流程又製作了两枚,同样经过试射,確定了这个生產流程的可用性。

他將整个生產流程数据化,每个环节又进行了细分,做出了可复製的工业化生產线工艺。

有了这种工艺,方文立即召集各生產车间,准备进行生產工艺培训。

所有车间的人,包括管理人员,都加入了这场培训中。

耗时10天的生產工艺培训,方文身兼多个培训课程主讲,將一个个生產流程中的工艺技术,传授给不同车间的工人们。

这些接受培训的人中,数飞机製造厂的工程师组接受能力最强。

他们已经习惯了方文的工业製造经验,在差不多的工艺方式下,很快就融会贯通。

隨后其他工人也学会了这些工艺技术。

他们要做的事情不复杂,用简单重复的方式生產单一特定部件,但要求却很严格,不能有超过规定数值的误差。

为此,各个车间开始了试生產环境,一个个试製品生產出来,经过厂里的质检员进行严格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做废品处理,並要求重新製作。

一遍又一遍的製作下,工人们將属於自己的那部分生產工艺完全吸收,做出的零部件也越来越符合要求。

当成品率达到九成的时候,方文决定开始第一批火箭弹的量產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