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有强有弱,相互作用。

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方文用手指在坯体上摸去,胚体电场出现短暂的“涟漪式震荡”,这是胚体原子间微小位移以及人体电场干扰下导致的电荷重新分布。

在方文的手指移开后,又恢复了原状。

随后,方文将胚体放入窑中,由周景堂关上窑口,开始点火烧制。

这时,方文给戒指注入了更多能量,以获得更强的电场感知。

他‘看到’了。

随着炉温升高,窑中的胚体电场出现高频不规则波动。

从化学组那里的理论上看,应该是pva粘结剂开始分解为 co、ho等小分子,极性分子脱离原有排列,电荷剧烈运动导致的电场紊乱。

“温度是多少?”方文连忙问道。

化工组的人将一根金属探温器从窑中抽出,回道:“400度。”

对此,方文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这个温度节点,以及变化记在心里。

很快,第二个高温变化阶段出现。

胚体电场波动突然“断崖式减弱”。

这是胚体物质中的pva在高温下大量分解,剩下氧化铝和氧化镁的无机颗粒。

在配方反应中,叫做脱脂过程,去除材料中的有机物。

方文立即让化工组的人再次测温。

550度。

等等,方文从电场变化中,发现了问题。

胚体的脱脂过程不完整,还有残留。

而这时,温度却在继续升高,并不利于彻底脱脂。

所以,氧化铝陶瓷的制作过程,并非是一次性的。

他果断要求停止这次烧制。

另开了一窑继续。

但这次,有特别要求。

温度需要保持在400——600度之间,持续一小时。

果然,这种方式烧制下,胚体的脱脂过程很彻底。

随后,窑口开启,滚烫的胚体件被夹出,放入另一个窑中。

这个窑温度要求达到1800度。

温度不断升高中,方文能感应到新的“离子型电场”缓慢增强。

这是氧化铝因热运动加剧,脱离晶格束缚成为“自由离子”形成的微弱电场。

当温度接近 1200度时,电场中突然出现“短暂的平滑区”,这是氧化镁烧结助剂融化形成玻璃相信号,玻璃相中的 o-快速迁移,暂时平衡了 al+的电荷分布,使电场波动减小。

当温度达到 1600度时,离子电场强度骤升新高,信号从“弥散状”转为“致密的块状分布”,这是氧化铝晶界融合的关键阶段,自由离子在晶界处集中迁移,形成强电场。

这个环节很关键,氧化铝陶瓷能否烧结成型,就要看反应的是否充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