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场军火交易,竟然让这个部门来主持。
方文倒是觉得,可以借此机会与其建立沟通桥梁,说不得以后用得上这个人脉。
握手间,彼得罗夫出声道:
“早就听闻方先生的飞行技术堪称奇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能在那种危急情况下,不仅自己安全降落,还协助五架 db-3轰炸机脱险,这份胆识与能力,实在令人钦佩。”
方文笑着点头回应,将手收回:“彼得罗夫先生过奖了,不过是尽了一名飞行员的本分。”
“那我们谈正事吧。莫辛-纳甘步枪和7.62毫米子弹生产线,还有配套的生产材料,已经运达兰州。按照之前的协议,你需要提供火箭弹相关技术资料,还有5万美元货款。”
方文点头,对方报价并没有变,多出的五万美元是生产资料的采购费用。
“我需要看一下实物。”
“可以,请跟我来。”
彼得罗夫少校起身,带着方文离开会议室。
他们来到机场旁边的军营里,货物存放在军营的仓库中,由两名苏联士兵看守。
见彼得罗夫走来,士兵抬手敬礼,让开。
彼得罗夫推开铁门。
在走进去的同时,说明着:“生产线分两部分,步枪组装线和子弹生产线,都做了简易封装,避免运输途中受损。”
方文紧随其后,目光瞬间被眼前的设备吸引——三列墨绿色的金属机架整齐排列,表面还包着运输时的防尘油膜,机架上的齿轮、传送带和冲压模具看起来还很新,部分关键部件用木箱单独包装,箱身印着俄语标注的“精密仪器,轻放”。
最外侧的一组设备旁,几名苏联技术人员正用扳手调整部件位置。
听到脚步声,他们停下动作,转头看向彼得罗夫,见没有停止工作要求便继续。
“这是步枪组装线,每小时能完成 15支莫辛-纳甘 m1891/30型步枪的组装,包含枪管切削、枪机调试和木质枪托贴合的全套工序。”彼得罗夫指着机架上的刻度标尺,“我们特意做了改进,适配你们国内的木材规格,不用再额外改造枪托加工模块。”
方文蹲下身,手指拂过设备,冰凉的金属触感带着细微的纹路——这是刚出厂的新设备,没有金属磨损。
他起身走到子弹生产线前,检查了弹壳压制机、底火装配台和弹头铸模机,旁边的货架上堆着成箱的黄铜板材和发射药原料,箱盖打开一角,露出淡黄色的药粒,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味。
彼得罗夫说明道:“配套的生产材料足够支撑三个月的满负荷生产,包括 10吨黄铜、5吨铅合金和 2吨发射药。”
随后,彼得罗夫递过来一份清单,纸上用俄语和中文双语标注着各类材料的规格与数量,“我们还带了三名技术人员,会负责设备调试,确保生产线能正常运转。”
方文接过清单,快速浏览一遍,目光停在“备用零件”一栏——上面列着从齿轮到弹簧的 20多种易损部件,每种都标注了数量。他抬头看向彼得罗夫:“子弹的底火配方和弹头铜披甲工艺,技术资料里都包含了吗?”
“当然。”彼得罗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牛皮纸文件夹,“这是生产线的操作手册和技术参数,底火的雷汞配比、弹头的压制压力都有详细数据,你们的工人跟着技术人员学两周,就能独立操作。”
方文翻开文件夹,里面的图纸用蓝晒法印制,线条清晰,关键部位还做了红色标注。
苏联人的技术设备,向来是粗犷实用,结构上面并不复杂,学习起来确实要比欧美的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