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他们的《重民报》近来也在努力改革,购置了大同社的油纸印刷机,纸张也选用最便宜的。甚至为了增加收入,如今想要在《重民报》上刊登文章,需缴纳少量费用。但如此引起重民社员不满,不少读书人將自己的文章投往此处。
然而,即便做了诸多改革,《重民报》也仅仅是减少了些开销,整体依旧入不敷出。这实在是无奈之举,米脂县不过弹丸之地,整个县城拢共也就三千到四千人,把乡间识文认字的人算上去也就三五千人左右。如此小的体量,根本养不起两份报纸。
而大同报,凭藉著整个陕西和山西两省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徐晨这位颇有名气的小说家的影响力,每份销量能有上万。而刘南卿他们既没有徐晨那般的名士效应,运营手段又比不上李文兵,《重民报》想要盈利,实在是难上加难。
这般困境,逼得刘南卿不得不绞尽脑汁筹措钱財,继续往《重民报》投入。
可他父亲早已断了他的供给,仅靠那微薄的月钱,远远无法支撑《重民报》的运营。无奈之下,他只能將主意打到自家头上,家中的名人字画、古董等值钱物件,都被他偷偷典当出去换钱。
就在此时,他四弟刘思远带著刘永走进书房,刘思远说道:“大哥,小弟有要事找你。”
刘永也跟著行礼道:“大伯。”
刘思明见到刘永,脸上露出笑容,说道:“永哥儿倒是出息了。前两日,大伯与学正相聚,听学正说起去了你所建立的工业区,那繁华程度,已然不输给一般的乡镇了。学正还夸永哥儿有百里之才,著实给大伯长脸了。”
刘永谦逊地笑道:“大同工业区能有今日,全赖先生悉心指点,侄儿不过是依照先生的吩咐行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