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水利设施关乎米脂4万百姓吃饭问题,那些大族没有能力,我们大同社应当仁不让。一旦这水坝修筑起来,整个米脂的百姓便会明白,究竟谁才是真正能为他们带来福祉与利益的人。”
听到这话,在场的大同社成员这才恍然大悟,对啊,在米脂,真正该有所忌禪的,应当是那些大族才对。
而后,徐晨目光扫视眾人,问道:“你们当中,可有认识精通水利建设之人?”
眾人面面相,而后纷纷无奈地摇头。李文兵等人出身小地主家庭,平日里哪会去操心水利之事;刘永虽出身大族,可他们家族中也並无这方面的人才。
实际上,整个大明王朝,真正懂水利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距离如今最近的水利专家,怕也就是潘季驯了。
徐晨暗自思索,在脑海中努力搜寻这个时代的水利人才,这一寻思,倒是让他颇为惊讶。
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左光斗。此人曾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水利”之策,主张通过兴修灌溉设施来提高农田產量,以此缓解饥荒与漕运的压力。他还积极鼓励军民屯垦,甚至將南方的良种水稻引入北方。为辅助屯田,左光斗特意开设了“屯学”,並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措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徐晨心中惊讶,这位左光斗居然是个实干之人,只可惜已然离世。
“既然如此,那就由某来主持此事吧。”徐晨看著眾人那无奈的神情,只得自己挑起这副重担。
心中不禁暗自感慨:“大明啊大明,这两百多年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连培养几个水利人才这般简单之事都做不到。你口口声声说重农,可这重农究竟重在了何处!”
翌日,天光初亮,晨曦的微光刚刚洒落在米脂的大地上,三川庄,清溪河的上游,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正是徐晨带领著大同社的一眾读书人前来实地考祭。没有人才只能现在来培养了,所以徐晨即便是考察水坝选址,也带来一群人,这些人都可以算是大同社的水利人才。
眾人一路行来,起初在高家寨看到的清溪河,尚有几丈多宽,河水奔腾流淌,虽不算汹涌澎湃,却也带看儿分灵动的生气。然而,当他们沿看河道溯源而上,来到三川庄时,眼前的景象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还算宽阔的清溪河,
在此处已然变成了涓涓细流,那水流浅得可怜没过膝盖。
两边是高耸的黄土坡,犹如沉默的卫土,静静立在河道两侧。由於此地人跡罕至,少有人打扰,坡上生长著比较繁茂的灌木和植被。那些灌木相互交织,
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植被的绿意给这片黄土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可即便如此,仍难掩黄土的底色,时不时从植被的缝隙间露出大片黄褐色的泥土。
徐晨走在眾人前面,目光敏锐地审视著周围的一切。他时而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地面的土质;时而抬头眺望远方,测算地势的高低起伏。当他来到一处地形独特的地方时,不禁眼前一亮。此处是一个类似於葫芦口的地形,被当地人称作上谷道。
葫芦口的地势十分奇妙,两边的黄土坡在此处陡然收紧,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狭窄通道,就如同葫芦的细腰部分。而在通道的后方,地势又逐渐开阔,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敞的盆地。徐晨站在这葫芦口处,心中迅速勾勒出一幅蓝图。
他先是沿著狭窄的通道缓缓前行,脚下的土地坚实而又带著些许鬆软,他深知这是建造水坝的重要基础。隨后,他走到通道两侧的坡壁前,伸手触摸那黄土,感受著土质的细腻与坚实程度。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他发现此处的黄土粘性较好,能够为水坝的建造提供稳固的支撑。
接著,徐晨又望向后方那片开阔的盆地。他心中思索著,一旦在这里筑起水坝,拦住上游的水流,这片盆地便能成为一个天然的蓄水库,蓄积起来的水源可以满足高家寨等干四个村庄的灌溉需求,
徐晨越看越觉得此处是建造水坝的绝佳之地,他道:“就在这里建水坝!”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二十四日,高家寨祠堂前,一片热闹景象。
清溪河周遭十四个村子的村长与夫子,皆应抗旱会会长徐晨之邀,於昨日得讯后,今日齐聚於此。此刻,现场的十几个村长和夫子,正三三两两与相熟之人聚在一处,彼此交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