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大壮道:“是。”

黄松年大喜,想了一想说道:“先生,村里也想修水坝储水,只是没有钱粮支持,先生能不能支持村里十石粮食。”

抗旱会在山川庄修水坝,通过大同报已经被整个米脂知道了,流水沟村也有大同报,这里的村民也知道了,在他们不远的村子有人修了水坝。

这些村民在羡慕的同时,也有修建水利设施的想法,以前这土地既不属於他们,他们也没有钱粮来修,挣扎的求生已经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自然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但现在土地属於他们了,还有看看会这样的组织支撑,村民们点燃了对生產生活的热情,他们也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有了想修水坝的想法。

徐晨在流水沟村待了三日,深切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儘管这些村子目前依旧较为贫瘠,生活条件也还比较艰苦,但村民们眼中闪烁著的希望和坚定的光芒,却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个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態。

这种精神上的转变,让徐晨內心感到十分欣慰,果然只有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秩序,才能为新的建设性秩序的建立创造条件。

而后徐晨又去了其他村落,每个村落都待了几天,实地考察了一番,当地均田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就回到高家寨,又了一天时间,把自己这半月的所见所闻全部写出来。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米脂,大同工业区。

徐晨和小五,大壮等抗旱会领导再次来到工业区。

大壮看著眼前的城市震惊道:“某不过是一月没有来工业区,居然认不得这里,这发展的也太快了,城市扩大了一倍都不止。”

徐晨没有太多感触,因为工业区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人稍微多的农村而已,也就是面积大一些,人多了一些,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但对大壮他们来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静止的,几百年一成不变才是常態,像工业区这样剧烈的变化的城市,完全打破了他们的三观,以至於他们內心感受这座城市是一个在快速成长的生命。

工业区建立不过短短四个月,却已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如今,此地常住人口已然超过两千人,若是再算上往来的流动人口,更是突破了三千人之数。

这个新兴的工业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然取代米脂县城,成为了方圆百里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其繁华热闹之景,远非米脂县城可比,在当地百姓眼中,

它就像是一座凭空从天上降临的梦幻城镇。

走进工业区,最为醒目、最为热闹的建筑,当属那座纺织厂。瞧那厂外,十几辆马车整齐地排列成队,犹如一条长龙。伙计们忙碌地穿梭其间,將马车上满载的粮食、羊毛、砖头等各式各样的原材料,一一搬运至工业区的仓库之中。而后,他们又来到纺织广的仓库,把那堆积如山的羊毛布,小心翼翼地搬上马车。

一切安排妥当后,马车缓缓启程,缓缓离开。这些精美的布匹,只要一出米脂县境,便能以高出原价一倍以上的价格售出,著实称得上是米脂性价比最高的货物了。

而在工业区的另一侧,一幅別样的景象映入眼帘。一大群流民正井然有序地接受大夫的身体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流民,才有资格进入工业区。若是有病症在身的流民,则会被带到专门的隔离区域。流民队伍的两旁,站著十名身著制服的护卫队成员,他们手持哨棍,神色严肃,一丝不苟地维持著现场的秩序。

话说这米脂的旱灾,虽说在徐晨和大同社的努力下,被控制在佃户尚可承受的程度。

然而,这场旱灾並非仅在米脂一地肆虐,整个陕北地区都未能倖免。在其他地区,可没有大同社出面压制地主,让他们减租减息。

因此,许多佃户在將地租如数交给地主之后,竟发现自己连来年播种的种子粮都所剩无几,甚至一无所有。

无奈之下,这些走投无路的流民们,只能带上自己仅存的一点家当,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

而此时,大同社的名声,早已在整个延安府,甚至陕西行省、山西行省等地传播开来。农户们都知道,大同社是一个真心实意帮助他们的组织。於是,米脂四周的流民们,纷纷朝著大同工业区涌来,只为求得一条生存的活路。

而米脂四周的县令们,得知有大同社这么个“冤大头”后,竟在流民逃难的路上设起了粥铺。表面上是救济流民,实则是將这些被他们视作“祸患”的流民,一股脑儿地往米脂驱赶。

如此一来,自米脂秋收之后,几乎每日都有几十名流民涌入工业区討生活,

多的时候,人数甚至高达上百人。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流民,刘永一方面赶忙向徐晨求助,一方面紧急召集工业区內所有的作坊管事商议解决流民的方法。

眾人商议决定,全力扩张作坊规模,儘可能多地吸纳新工匠。更是明確规定,每一位合格的工匠,都要带三个徒弟。

原本因各种原因缩减到只剩下一个的土木大队,一口气扩编到了六个。与此同时,工业区內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开挖下水道、完善饮水系统,还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住房。

刘永没有徐晨那么矫情,非要建设什么砖房,在他看来,木房,泥房,甚至稻草房,窝棚,只要可以住人,都可以建设。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