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增加,纺织业在依旧赚钱的情况下,又有了利润更高的军工这根支柱,大同社治下的手工业规模如同吹气球般膨胀,各行各业都在招揽学徒,来到米脂的流民瞬间会被吸纳进这个体系当中,成为了新智生產力上的一颗螺丝钉。
到了八月之后,天启帝驾崩,整个大明朝廷都陷入瘫痪当中,更加没有人去理会大同社了,大同社更是野蛮生长,肆无忌惮的扩张,延安府附近都开始出现了抗旱会的身影。
可以说,天启七年对於大同社而言,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月十六日。
米脂秋收刚刚结束,冬小麦刚刚种下,张献忠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坏消息。
归德堡守备尤世辛和响水堡守备李国奇,二人暗中囤积粮草,招募了四千军队,有进攻河鱼堡的打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徐晨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了大同社所有的高层,共同商討如何迎敌。
刘永满脸疑惑地问道:“现在榆林总兵正在全力围剿张三的起义军,分兵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为什么李国奇他们两人要在这个时候出兵进攻我们呢?”
有了大同社的支持,张三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还做不到和榆林卫边军正面作战,但依靠城池防守好事不差的,通州府的战士勉强陷入僵持当中。
其他人听了,也都一脸好奇,纷纷將目光投向徐晨,期待他的解答。
徐晨缓缓说道:“因为他们两人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他们二人的地盘一直与我们大同社接壤。这半年多来,我们的护卫队一直在响水堡和归德堡招募精锐士兵,目前招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当然,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们对我们產生如此强烈的敌视。
关键在於,抗旱会不断扩张,如今下属的村子已经发展到响水堡和归德堡周边了。现在,这两地一小半的农村都已经被我们抗旱会控制。他们二人如果再不採取行动反抗,只怕最后就只剩下归德堡和响水堡这两处还归他们统治,到那时,他们就会被我们抗旱会彻底包围。”
大同社的高层们听到这个原因,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两人是迫於形势,不得不反抗。
李文兵紧接著问道:“敌人的兵力有多少?”
常武回答道:“根据张献忠传来的信报,这半年时间里,两人大肆招募家丁,他们两家的家丁合计起来接近400人。这次为了出征,他们又用银子蛊惑,徵集了4000军户。
所以,我们此次要面对的敌人,大概有四百到五百名精锐家丁,以及四五千军户。”
听到这个数字,大同社的高层们不禁鬆了一口气。毕竟,四五千的数字比他们原本预计的要少得多。要是面对四五万敌军,那可真要让他们头皮发麻了。
徐晨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安排道:“刘永、李文兵,你们二人即刻徵召全县的民兵,务必守好米脂和大同工业区。我带领2000护卫队,再从河鱼堡徵集上千士兵。有这3000精锐,足够应对这股大明军队的入侵。”
徐晨略作思考,心中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分兵击破榆林镇的绝佳机会。
刘永面露迟疑之色,担忧地问道:“3000人真的能够应付吗?”
说句实在话,哪怕是护卫队,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新兵。虽然他们平日里训练刻苦,但对於他们真实的战斗力,大同社上下谁也不敢绝对保证。
徐晨自信地笑道:“我们的护卫队成员一日三练,他们一天训练的成效抵得上明军十日之功。训练一年,就相当於明军训练十年。再加上我们完善的装备和火器,我坚信我们这3000人即便面对敌人的5000家丁,也能与之抗衡,更何况现在我们面对的只是四五百家丁。”
贺六也笑著附和道:“两位执政放心,明军家丁的战斗力我心里有数,绝对比不上我们的护卫队。他们看上去有四五千人,但实际上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也就那四五百家丁而已。而我们护卫队的战斗力,绝对可以歼灭这四五百家丁。”
徐晨听后,当即大声下令道:“王二、朱治、贺六、周晓珊!”
四人齐声应道:“末將在!”
徐晨果断地说道:“即刻命令护卫队將士拔营,准备出击敌人!”
“遵命!”贺六等四人齐声领命。
隨后,徐晨又看了看大同社的其他高层,说道:“你们要好好辅佐刘永、李文兵两位,稳定住米脂的大局,这便是大功一件。”
“遵命!”眾人神情严肃地回应道。
徐晨见状,微笑著安慰大家:“不用这么严肃。军户们拖欠粮餉都已经到第4年了,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我们真正要对付的,不过就是那四五百家丁罢了。咱们护卫队成员吃了一年的肉,难道还比不过这几百家丁?你们要相信,不管是从武器装备、组织纪律还是战斗力方面,我们的护卫队都远超明军。”
大同社高层下达出兵的命令之后,大同工业区的营地瞬间热闹起来,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整理著自己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