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公开宣传公天下与相互不信任的困境
艾志鸿面色涨红,被沈荣一番言辞说得无言以对,儿次想要出声,终是没能再吐出半个字来。
其他的举人秀才见状,更是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这如芒在背的话题一个不慎就落到自家头上,惹来无端麻烦。
朱治道见状,微微拱手,和顏悦色道:“方才沈兄所言,实乃一时气话,当下大明所延习的这套弱肉强食之制度,已然弊病丛生,难以適应当今的天下。而我大同社一心嚮往的,乃是建立一个公天下。诸位可知,何为公天下?简而言之,便是土地归天下百姓所共有,这也正是我等推行均田之缘由啊。”
朱治的这番话,如同一阵舒缓的微风,让在场眾人紧绷的神经稍稍鬆弛了些,大同社似乎不再像之前那般气势汹汹、础逼人。
举人郝杰轻咳一声,整了整衣衫,神色凝重道:“朱兄,且不说这公天下不过是流传於三代传说之中的美好愿景,难以企及。就说贵社,总不能仅凭一已理念,便隨意掠夺我等的土地吧?这於情於理,恐都说不过去。”
朱志听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霸气却又不失温和的笑容,朗声道:“郝兄此言差矣。在我大同社的理念里,这世间的山川、河流、田地,本就属於全天下人。如今我大同社推行均田,让天下百姓都能有田可耕,又有何过错?而且,我社从未禁止诸位耕作。郝兄若有意体验农耕之乐,大可前往县衙报备,表明自己愿为农夫,如此便可申请得五十亩田地。我大同社秉持的是“耕者有其田,不耕者无其田』之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言罢,朱治又是微微一笑,环顾四周,目光坚定而平和:“我大同社所反对的,只是那些肆意盘剥百姓之人。如今天下动盪不安,究其根源,便是这类盘剥百姓的人太多,致使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我等所做之事,不过是正本清源,为天下百姓谋一条生路罢了。”
此言一出,四周的读书人顿时一片譁然。朱志虽说语气平和,面带微笑,可话语表达的是他们大同社的规矩取代了大明的规矩,並且还要他们遵守这个规矩,那股隱隱的傲慢与霸气,竟比沈荣更甚几分,仿佛全然没將在场眾人放在眼里。
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高声道:“你们这般行事,已然得罪天下,如此大逆不道,大业必定难以成功!”
朱治却不以为意,从容笑道:“我大同社所走之路,的確是一条前人未踏之新路,能否成功,我们亦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我们十分清楚,大明现行的这套制度,已然病入膏盲,难以为继,家天下也越来越不適应当今的天下了,是到了终结这一制度的时候。走新路虽充满未知,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但却是探索走出这治乱轮迴的必由之路。即便前路荆棘密布,我等亦当勇往直前。”
打贏榆林卫主力之后,大同社员个个对自已走的这条路信心大增,他们不过占据了米脂就已经可以战胜榆林卫了,等他们占据了整个延安府,整个关中,横推天下也不是难事。
所以现在大同社员信心十足,开始对外传宣传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这场人才招募大会举行的非常顺利,虽然大同社狂妄,但他们手中的银子是实实在在,这些都快要饿死的童生哪里会在意大同社是不是在造反,先想办法活下来再说。
徐晨在绥德州稳定局势后,留下一营人马驻守,而后亲率大军,沿著当年那承载看无数歷史记忆的秦直道,浩浩荡荡南下。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占了清涧县,紧接著乘胜追击,又拿下了延川,
延长两县。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11月21日,徐晨率领著三千护卫队战士,威风凛凛地杀到了延安府肤施城下。抵达城下后,徐晨並未急於下令攻城,而是吩咐手下人立刻著手賑济灾民。
此时的陕北,气温已然降到了零度左右。受小冰河期乾旱气候的影响,天空虽还未飘下雪,但隨处可见水坑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寒冷刺骨的天气里,那条有看1800年歷史的秦直道上,却涌动看无数零零落落的大小队伍。
这些灾民身著单薄破旧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扶老携幼,步伐艰难地向前挪动著。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不时有人体力不支,倒在路旁,大多再也没能站起来。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却连为自己亲人挖个土坑埋葬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用一些杂草枯枝盖住亲人的身体,而后继续前进。
支撑著他们继续前行的,是一个不知真假的消息一一在米脂,有一个大同教,教主姓徐,是个菩萨心肠,在米脂賑济灾民、分田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