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徐晨也拿著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掛”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鬆地將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看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儿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藉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

他忍不住暗骂:“明末的老天爷真不给人一点活路啊,爆发旱灾还不够,还要来一场蝗灾。”

“先生,先生!”就在这时,不远处刘永和李文兵二人匆忙赶来。刘永跑到徐晨身边,焦急地说道:“先生,现在四周的流民听说我们大同社在分地,都往这边跑。这个月还没过一半,各地统计的流民数量就已经破万人了,照这个趋势,这个月预计会涌入2万多流民。”

徐晨道:“人多力量大嘛。王二他们不是一直嫌弃兵力不够,总想著扩大军队吗?现在有这么多流民,兵力问题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刘永却没好气地说:“可是粮食怎么办?我们围剿了整个延安府的士绅,手中的粮食也就不过150万石。现在依靠我们大同社吃饭的人已经超过10万,一天就要支出2000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73万石粮食。看上去这些粮食能吃两年,

但以现在流民增加的速度,只怕到年底我们就承受不住压力了。”

確实,大同社虽然在围剿士绅过程中收穫了大量的钱財和粮食,但开销同样巨大。6万流民屯垦,由於开荒是重体力活,一人一日消耗粮食就是2升,土兵、

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標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乾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繆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思索良久后说道:“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备的体制。而且我们这些社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要给大家减少定额的粮食,那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徐晨接著详细阐述:“第一,人口户籍要完善,精確到人。要清楚每个人是男是女、年龄多大,甚至要了解他们的职业。根据不同职业和人群,发放相应的粮本,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

我大致说一个標准,安重体力活,高技术人员,职业重要性来定。护卫队成员作为保护我们的土兵,他们的口粮不能减,一人的定额是两升;工业区的工匠,他们是我们財政的重要来源,定额的口粮减少到一升五;开荒的流民,口粮减少到一升二;我们大同社的社员和其他从事轻体力活的人,口粮减少到1升,

而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粮食定额同样定在1升。”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粮食徵收制度。在整个延安府,禁止粮商私自收购粮食,只能由我们的人来收购,而后把这些粮食全部详细统计出来。”

“第三,粮食只能进不能出,同时全面鼓励外来的商队运粮食过来。比如他们运粮食过来不仅不收税,甚至还能减免部分货物的税负。而且我们的驛站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这几点,你们二人召集一些社员商议,继续完善。粮食对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精確控制到每升。”

刘永听后,不禁挠挠头。徐晨说的这几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给整个米脂61万人制定精確的户籍和粮本制度,这个任务量比以前的均由工作要大10倍都不止。

毕竟均由只要把1块50亩的土地分给一户人就可以了,现在却要详细了解60多方人的信息,想想就知道工作量大得让人咋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確实是他们控制粮食消耗的最佳方法。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