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各地起义军的头领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农民军的营地里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部分农民军士兵围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神情。

大明立国200多年,在普通农户心中,大明王朝就是正统的象徵。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是因为连年灾荒,官府苛捐杂税繁重,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掌起武器。如今朝廷愿意赦免他们的罪责,还可以根据军队数量安排官职,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诱惑的出路。

一些农民军的头领也开始心动了。他们看著手下衣衫槛楼、面黄肌瘦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其中一位姓张的头领,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手中无意识地转动著腰间的佩刀。他想起自己当初也是因为家人饿死,才被迫揭竿而起。这些年,虽然带著兄弟们打了不少仗,但每天都过著提心弔胆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丟了性命。如今朝廷愿意招抚,或许是个机会,能让兄弟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也有一些有野心的农民军头领,他们在造反的过程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並不想被朝廷招抚。其中有个叫王猛的头领,身材魁梧,满脸横肉,他站在营帐前,对著手下的士兵大声咆哮:“兄弟们,咱们好不容易打出了一片天地,

怎么能就这么投降朝廷?朝廷向来不讲信用,等咱们放下武器,说不定就会把咱们一网打尽!”

可是,他的部下和土兵们却不这么想。土兵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跟著王头领,每天东躲西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朝廷既然愿意招抚,咱们就去试试,说不定能有个好前程。”

有的则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老婆孩子,我不想再打仗了,我想回家种地。”

渐渐地,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一天夜里,几个士兵趁王猛熟睡之际,悄悄潜入他的营帐,將他砍死。然后,他们推举了一个平日里比较温和、愿意接受招抚的头领。

还有一些不愿意违背集体意愿的头领,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只能违心地表示自己愿意被招抚。

一时间,关中大地上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大量的农民军丟弃了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旗帜,拖家带口地朝著最近的县城走去,他们眼中带著一丝迷茫,又带著一丝期待,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接纳。

然而,杨鹤要招抚农民军的消息传开后,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首先就是陕西行省的大族士绅。这些士绅们一向相互联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农民军起义以来,已经杀了他们不少亲戚,他们对农民军恨之入骨。

在西安府的一座豪华府邸中,几位大族士绅围坐在一张红木圆桌旁,面色阴沉。一位头髮白的老者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愤怒地说道:“这些反贼杀了我们那么多亲人,现在朝廷居然要招抚他们,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另一位土绅也附和道:“是啊,这会引起很坏的示范效应。农户活不下去了就杀官、杀土绅,朝廷还得招抚他们,给他们加官进爵,这不是在鼓励那些泥腿子造反吗?这样的错误示范绝对不能允许!”

“饿肚子是他们造反的理由吗?难道这些人不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们明明可以去做工,可以去乞討,却选择了造反,可见这些人在骨子里就是坏种,朝廷就不应该接受这些人。”

他们一致认为,就应该把这些造反的农民军杀得片申不留,把他们的头颅做成京观,让他们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肚子饿不是造反的理由,那些农民可以去討饭,也可以饿死,但就是不能不忠不孝地去造反。

振兴社也在自家的报纸上发表了反对招抚的文章,列举了10条反对理由。文章言辞激烈,指责杨鹤的招抚政策是对朝廷尊严的践踏,是对士绅阶层利益的损害。

但杨鹤对这些人的反对充耳不闻。他坐在三边总督衙门的书房里,仔细研究著关中的局势。

想著如何调动这些招呼的农民军,让他们去对付大同的贼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