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50章 ,失望的大明青年

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著黄河大堤。李信慷慨激昂地演讲给百姓们抗击旱灾注入了充足的信心。而在不远处,一支马队正缓缓靠近他们。马蹄声由远及近,为首正是孙承宗。

他骑在马上,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忧虑。当他看到黄河大堤的景象时,不禁惊讶不已,一架架风车在微风中缓缓转动,將黄河水抽到田地当中。原本在旱灾威胁下可能荒芜的田地,此刻却长得鬱鬱葱葱,充满了生机,这景象让孙承宗的眼眶甚至有点热泪盈眶了。

他这一路从其他地方赶来,所看到的景象与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路上,田地乾枯开裂,裂缝如同大地的伤口,触目惊心。流民们拖家带口,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四处寻找著生存的希望。荒野中饿死百姓的户体,散发著令人作呕的气味。

现在整个河南行省,也只有城市当中稍微有点秩序,而荒野已经彻底成为了危险之地,你根本不知道哪个人会忽然成为你的敌人。

这些景象让孙承宗的內心痛苦不堪。他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他最高的理想。然而,面对河南行省眼前这末日般的景象,虽然说是有天灾的缘故,但他却拿不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应对办法。更让他感到自责的是,朝廷不但无法解决旱灾问题,反而要加税养兵来抵抗大同社。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为了自己唾弃几十年的无能之辈,这个认知几乎要击垮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李信很快就看到了马队当中的孙承宗。他立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快步走过去,

恭敬地行礼道:“督堂!”

孙承宗却连忙伸手制止,脸上带著一丝感慨和说道:“无需行礼,你保住了杞县一地的太平,確实,老夫该和你行礼才对。”

孙承宗指著他刚刚树立起来的风车道:“这风车好用吗?”

李信微微嘆了口气,神情中透露出一丝无奈,说道:“对旱灾而言杯水车薪,整个杞县能保住的只有靠近河道的粮食。我已经让农户多种植小米、粟米、玉米、土豆、红薯等抗旱的作物,偏远地区的田地则放弃了。让这些农户在靠近河岸的田地修筑水渠,希望能保住一半的由地吧。”

孙承宗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能保住一半的粮食,已经是方幸了,我大明官员若有你一半这样忠心事任,中原也不至於乱成如此境地。”

现在河南行省官员只知道紧闭城池大门,驱赶流民到其他州县,没有官员像李信一样带领百姓抗旱救灾。

李信思索了片刻,鼓起勇气说道:“现在整个中原都在闹旱灾,百姓不是想造反,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您这样剿匪,是不可能剿灭的,而是应该想办法弄到粮食,以工代賑的吸纳中原的流民,让他们兴修中原的水利,既可以降低乾旱的损失,又可以让灾民有一份养活他们的差事。”

他顿了顿,接著说道:“大同社在关中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关中连著乾旱了好几年,

但他们占据关中之后,关中就能马上平復下来。据末將所知,今年关中的旱灾並不比中原差,整个大同社都在忙著抗灾救灾。关中的局势却得到了稳定,不但没有流民,甚至连饿死的百姓都没几人。”

李信直视著孙承宗的眼睛,诚恳地说道:“已经有大同社如此好的例子在,末將不明白,督堂为什么不学习,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是贼寇,连他们正確的方式应对天灾的方式都不去借鑑。末將不相信督堂是如此迁腐之人。”

孙承宗苦笑著摇了摇头,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苦涩道:“以工代賑虽然只是简单的4

个字,但你知道这其中要费多少钱粮吗?朝廷养的这五省士兵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还有钱粮来賑济灾民。”

他的声音中带著一丝疲惫和无力,仿佛被这沉重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信本来看到满脸疲惫的孙承宗还有点可怜他。这个老人已经60多岁了,本应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依旧要奔驰在前线,为大明这个摇摇欲坠的天下操劳。他的身影显得那么孤独而又悲壮,仿佛是在狂风中坚守的最后一座堡垒。

但听到孙承宗那番话,李信也不禁压抑不住自己內心的怒火。他向前一步,目光直视著孙承宗,大声说道:“本就是简单的事情,只是督堂想的太复杂了,所以才做不成。像大同社那样清洗士绅不做,但这大灾之年任看这些士绅发国难財,就是督堂您的不对了。

即便是末將这样的微末之人,也能压服一县士绅,让他们拿出粮食,以工代賑,救济流民。督堂手握十五万雄兵,难道还不能压服中原的士绅?现在中原难道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吗?

您很清楚哪些人手中有粮食,也很清楚拿出这些粮食就能改善中原的局势。但督堂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愿意做,看著百姓在荒野中哀豪,看著他们异子相食、折骨为炊。”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