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分散投资的大族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7月15日,永寧州,清龙渡。
黄河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南流去。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参將曹文詔,骑著马沿著黄河岸边缓缓前行,仔细观察著陕西地界的情况。
耿如杞望著对岸那曾经属於大明的疆土,如今却落入“敌寇”手中,神情极为复杂。
山西省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的双重打击,仿佛是堆满了乾柴的大地,只要有一个火星,愤怒的农户就会彻底点燃整个山西行省。所以此刻耿如杞时刻警惕著大同社是否会从关中杀出来。
“对面有想渡河的动作吗?”耿如杞沉声问道,
曹文昭策马上前,摇了摇头,说道:“虽然他们动作频频,但末將知道他们短时间不会进攻山西行省。大同社都解散自己的士兵,让他们去抗旱救灾了,要是想出兵进攻山西,他们就根本不会释放士兵。”
耿如杞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也不可放鬆警惕,守好青龙渡口。”
“遵命!”曹文昭响亮地回应道。
耿如杞继续凝视著黄河对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黄河当中有几十个百姓,抱著木块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
耿如杞脸色大变,急切地喊道:“有百姓要溺亡,快去救人。”
曹文昭看了看情况,神情淡然,说道:“巡抚,那是想投靠贼寇的百姓,即便他们被淹死了,那也是想投靠叛贼而死,我等无需理会。”
这情况曹文昭太常见了。他也觉得这大明的天下可能真要完了。从3月开始,山西省就开始闹旱灾,土地乾裂,庄稼颗粒无收。6月,延安府传来闹蝗灾的消息,而后整个关中多地都爆发蝗灾,山西的官员们还幸灾乐祸过一段时间,觉得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这是老天在惩罚大同贼寇。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声了。6月末,山西行省也爆发了蝗灾,甚至连他们能这么快注意到蝗灾,都是靠著大同社的提醒。山西巡抚耿如杞除了没有钱购买蝗虫之外,如法炮製大同社处理蝗灾的办法。
然而,办法摆在那里,耿如杞却没办法用。大明朝廷的地方组织基本上是靠大族来维持的,但现在哪里有大族敢待在乡下?
乡下的地主士绅不是被流寇攻破,就是被农民军抄了家,总之是乡下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敢待。
大明主动放弃了他们的农村机构,没有人来主持,各种治理蝗虫的办法自然不可能实行。
於是从7月份开始,山西的蝗灾从平阳府开始爆发。农户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看这些蝗虫啃光自己本就不多的粮食,甚至连草根树皮这些也被啃得乾乾净净。
平阳府的农户们,只能绝望地往北上奔赴,想到那些没有蝗灾的地方求得一条生路。
而另外一部分流民,他们听说关中有食物,便带看全家老小抱看一块木头,就直接跳下了黄河,冒著湍急的黄河水想求得一条生路。所以曹文詔看多了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眼前这一幕还是让耿如杞感到有点羞愧。他身为山西巡抚,却不能保证自己治下百姓能吃饱饭,以至於他们要逃到“贼寇”的地盘上。
但羞愧之余,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朝廷的使命,於是说道:“流民大量涌入关中会增强贼寇的实力,曹参將你怎么不阻止他们?”
曹文詔无奈地嘆了口气道:“巡抚大人,您是想让他们消耗大同社的粮食,还是想让他们留在山西行省,让他们在本地造反?”
耿如杞听了,无言以对。他知道留在山西行省,只怕情况会更糟糕。
曹文詔接看说道:“现在这种情况对我等是有利的,这些百姓游不过去,他们会淹死在黄河当中,减少山西省一分隱患。游过黄河也能消耗大同社的粮食,对我等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