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如杞沉思了片刻说道:“曹参將,本府想在山西行省,发行300万两粮食债券,不知道你怎么看?
曹文詔惊地看著耿如杞,说道:“巡抚大人是想学习大同社!”
耿如杞点了点头,说道:“虽是贼寇的办法,但能用就行。”
他回想起自己和贺涵一起进京勤王之后,贺涵得到天子的赏识,留在了天津卫。而他和张鸿功二人则领兵回到了山西行省。
因为有贺涵的提醒,他对大同社极其重视。在太原镇他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整顿军户,打造火枪,加强武器装备,也练出了3万的精锐。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社出兵关中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鯨吞了整个关中地区,整个北方为之震动,大明朝廷也为之震惊。
这个时候,耿如杞终於完全理解贺涵的担忧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留给大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他刚刚编练了5万军队,山西省就爆发了旱灾,接著就是蝗灾。这场灾害的残酷性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大明王朝处理的范围。中原爆发旱灾,山东也爆发旱灾,整个北方也就是京师附近情况稍微好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耿如杞连连上书,请求朝廷賑济百姓,但得到的回覆都是让他自行处置。他明白,朝廷已经没有钱粮了。
而山西省也没钱粮了,他编练的5万大军甚至镇不住山西的情况。现在逃到太行山的闯贼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平定州、辽州、潞州,都有闯贼的身影,山西其他各州县,更是民变频发,知州县令求援的信件雪片般飞到巡抚衙门,让他疲於应对。
而大同社在关中种种举措,让耿如杞羡慕不已,同样是旱灾,蝗灾,大同社却能快速找到方法,而后立马实行,明明关中的旱灾比山西行省更早爆发,危害也更大,但关中却太平无事,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修水利抗旱灾,山西的秩序却已经崩溃了。
他时常翻阅从各处搜集来的《大同报》,上面详细记载著徐晨在关中的作为。徐晨向整个关中的百姓募捐钱粮以賑济灾情,居然弄到了532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耿如杞的心头。
他那真是羡慕妒忌恨啊。要是这500多万两银子交给他,自己也可以马上平定山西行省的乱局。有了这笔钱,山西那些因灾荒而躁动的百姓能得到安抚,四处流窜的贼寇会被迅速剿灭,整个山西会重新恢復往日的平静与秩序。
他也不是没有找过山西的大户募捐。祈雨失败之后,他亲自拜访了山西的许多名门望族,言辞恳切地希望他们能为山西的灾情出一份力。
只可惜,整个山西募捐到的不过是12万两银子和8万石的粮食。其实这个数字已经不错了,往上数上百年,没有一个巡抚能募捐到这么多钱粮。
但有了大同社500多万两银子的对比,这点钱粮就显得微不足道,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巡抚好像一个跳樑小丑,只能在那些大户面前赔著笑脸,才能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后面得到的消息更是让他无奈。关中爆发蝗灾时,徐晨居然发行1000万两债券来抗击蝗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再次震撼了耿如杞。但也让他灵光一现,徐晨可以这样借钱,他堂堂一个山西巡抚难道不可以学吗?
这可不是要大户们免费募捐,而是借钱给朝廷应急。有了这笔钱,他也可以学大同社以工代賑,新修水利,抗击旱灾。
耿如杞將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曹文詔,可曹文詔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大人,此事朝廷难学。朝廷这几十年什么时候富裕过,到现在还欠著银钱,这种情况下谁会借钱给朝廷?”
耿如杞却不这么认为,他激动地说道:“今时不同往日,只有稳定山西行省的局势,
大户才能继续享受富贵的日子。要是被大同社打进来,大户们不要说钱粮了,只怕他们的小命都难保。”他觉得有大同社这个威胁在,那些大户士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应该借钱给自己。他自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仿佛已经看到了山西未来的希望。
曹文詔听了,只能默默不语。在他心里,大同社和朝廷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別。大同社强悍的战斗力自不必说,他们光一个关中就能搜刮出2000多万两银子,下属的一些產业加起来也有上千万两。
而且徐晨言而有信,几次发行的债券都让那些购买的人赚得盆满体满。不要说关中的大户了,就上次他自己都心动,想去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反观朝廷,自张阁老之后,朝廷就没富过,天下的士绅谁不知道,朝廷的太仓空的都能把耗子给饿死。
去年勤王之时朝廷就向商贾借了一批钱財,到现在都没还清,不少商贾都被朝廷拖得倾家荡產,甚至跳河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借钱给朝廷?
巡抚只怕是產生了幻觉,以为徐晨能挣这么多钱,自己也能,却没想过自己的脸已经卖过一次了。而朝廷的信誉更是不值得让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