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就陷入了僵持阶段,皇太极终於不再猛攻贺涵的阵地,而是带领骑兵包围著贺涵的大军,贺涵的军队被紧紧地困在山上,无法突围只能固守待援。他每天都盼望著朝廷的援军能够早日到来,但只可惜等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朝廷的消息。
但在半个月前,转机出现了。锦州参將何可纲联络上了贺涵,他看不惯祖大寿这些人通敌卖国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愤怒。
祖大寿带著关寧铁骑去了京城,这给何可纲一个绝佳的机会,他赶去联络上贺函。贺涵大喜亲自挑选了5000名精锐土兵,他们轻装上阵,一夜奔袭了40余里。在何可纲做內应的情况下,他们趁著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了锦州城。
第二天清晨,战斗打响了。贺涵的军队在何可纲的配合下,对锦州士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仅仅用了半天时间,他们就拿下了锦州城。而后贺涵迅速把自己的主力转移到锦州城內,加强了城防。
而祖大寿他们去了京城之后,和皇太极的联盟可谓是无疾而终。加上贺涵已经把主力移到防御坚固的锦州城,皇太极看著无利可图,自己带的10万大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无奈之下,他只能退回瀋阳休养。
杨鹤听了贺涵的讲述,苦笑著把京城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天子和东林党、辽东將门之间的明爭暗斗,以及朝廷內部的混乱局面。
贺涵听后,苦笑摇头道:“虽然对天子不利,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的士绅的確团结起来了。只可惜已经太晚了,朝廷来辽东的新军只剩下两万余人,朝廷整整耽搁了半年时间,这半年都在內斗。徐晨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贺涵都有点丧气了,他当年选择的路算是彻底失败了。他曾经满怀壮志,想要为朝廷效力,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杨鹤看出了贺涵的沮丧,宽慰道:“无需丧气,大丈夫立於世间行事,无愧於心就好。”他拍了拍贺涵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信任。他希望贺涵能够振作起来。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9月5日,京城。
经过大半个月时间的传播,大明各地的士绅都得知天子答应成立资政院。当今首辅周延儒向各地有名望的士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京共同商討国事。而且邀请的时间极其紧迫,秋收即將开始,大同社带来的威胁日益临近,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所以,基本上各地土绅在得到邀请函之后,便快马加鞭地赶往京师。北方各省的土绅,还有南方最重要的南直隶代表都纷纷抵达。至於余下的两广、蜀中、云贵等地,由於路途遥远,他们也只能接受被代表的命运。
一时间,整个京城热闹非凡。这次选拔上来的代表大部分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儒土绅。在资政大会还未召开之前,那些大儒们倒是先和京师的读书人交流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读书人拜师求学的场景。
然而,就在京城一片热闹景象的时候,刚刚大权独揽的周延儒却苦恼无比。他每天都要处理来自地方的坏消息,这也就罢了,东林党內部分赃不均,予盾逐渐激化。东林党的大佬有钱谦益、李標、韩、钱龙锡、黄道周等人,但这些大佬因为前几年的政治衝突,
被贬出了朝堂,周延儒这才得以登上首辅之位。
他的威望和资歷都远远不够。本来,如果他只是做一个背锅的內阁首辅,东林党人或许反而会想办法团结在他周围。
可现在,他们好不容易把天子逼到“垂拱而治”的地步,各方势力都出了力,结果却被周延儒捡了便宜,成为了大明权力最大的內阁首辅,甚至连批红的权力都被他夺回,这简直和丞相无异,其他人自然不服气。如今权力更大,加上还有利益分歧,双方的斗爭也就更加激烈。
在朝廷的东林党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周延儒为首的阁老派,他们掌控著內阁的核心权力,试图维护现有的政治格局,而想要稳定朝廷的格局就需要钱了,屁股决定脑袋也可以用在周延儒身上,以前他嫌朝廷收的税太多,现在他看著三空九秋的太仓,又觉得朝廷收的税太少了。所以他和內阁制定了一个加税计划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以文震孟为首的清流派,知道这事情之后勃然大怒,我们东林党成立的宗旨就是想办法减少朝廷对他们的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