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中在忙碌完秋收之后,不但没有轻鬆下来,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了。
都督府在结束秋收之后,大笔订单下到关中各大工业区当中,布匹,帐篷,军服,鞋帽,毛衣,毛裤,毛袜等各种抗寒的物资,纷纷下发到各大纺织厂当中。
这笔订单批量大,任务急,时间短,利润极其丰厚,各大作坊召回了自己的员工不说,还到关中的农村以高额的俸禄招揽短工,三班倒的完成订单。
於是整个关中的农户,在忙完秋收事务之后,再次涌进长安城的各大工坊当中,这让整个关中显得异常忙。
而就在整个关中繁忙喧囂的时候,姜瑄在藏人的小心看护下,带著一批肥体壮的耗牛,风尘僕僕地来到了关中。这些耗牛毛色油亮,椅角粗壮,一路上它们稳健的步伐彰显著高原生命的坚韧。
姜瑄此前常年往返於高原与关中之间,耗牛就是他最重要的货物,对关中来说,任何的食物都是极其珍贵的,他此行不但没有收税,反而到了长安还能补贴他几百两银子。
此次他更是人生第一次踏上了轨道马车。当他登上马车,找了个舒適的位置坐下,感受著深秋的第一丝清凉扑面而来,心中满是新奇。他轻轻抚摸著马车上的木质扶手,眼睛里闪烁著惊讶的光芒。
“要是整个关中都是这种马车,那可不得了。”姜瑄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憧憬,“到那时整个西域、关中、大漠就能紧密地连成一体,商路畅通无阻,货物的流通会像河水一样顺畅。”
他在离开关中之前就听闻过轨道马车的事情,据说这是借鑑了当年前秦修秦直道的技术,只不过那高昂的造价让他咋古。
“几百两银子一里的造价啊,也就只有財大气粗的大同社能造得起。”
想起大同社说修就修的800两一里的沥青马路,如今又弄出了两三百两一里的轨道马车,这手笔著实让人惊嘆。
姜瑄靠在马车上,感受著这轨道马车的速度。以往他的商队在普通道路上一天只能艰难地行走六十里,驮著货物的耗牛和商人们都疲惫不堪。而如今,坐上这轨道马车,一日竟可以飞驰200余里。
马车在轨道上平稳而快速地前行,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迅速向后退去。他不得不承认,这轨道马车真是太方便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若整个河西乃至西域都通上了这样的轨道马车,西域运往关中的货物成本將会直接降低一半以上,运输量更是能提升10倍之多。关中的各条商路就像一条条金色的丝线,將会编织出无比巨大的財富之网,创造出几十倍於以往的財富。
可惜的是,目前这种轨道马车只有长安附近的州县才有。两条主千道,一条朝看延安府方向延伸,另一条则通向潼关,宛如两条巨龙守护著关中的交通要道。
终於,马车抵达了长安城北城门口。
姜瑄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大哥,他们正站在那里翘首以盼。姜瑄急忙跳下马车,快步迎上前去,拱手道:“父亲,您怎么也来了?”
姜父看著晒得黑但精神饱满的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人虽然黑了,但也精神了。在高原吃了不少苦?”